蘇軾在「赤壁賦」中,寫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圖為明代文徵明書赤壁賦。(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成語「滄海一粟」,近日傳出是一個被誤解了千年的成語。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寫道,「滄海一粟」典出於宋代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成語是以「大海中的一粒米粟」來比喻「渺小,微不足道」。不過,故宮近期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令人赫然驚見帖中所寫的,居然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而非世人熟知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一粟」。
根據大文豪蘇軾的親筆資料,成語「滄海一粟」理應是「浮海一粟」的筆誤。由於在後世抄寫的過程中,造成了這一不小的錯誤,致使以訛傳訛,讓這個誤寫,一錯就是千年。
圖為明代文徵明書赤壁賦。(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赤壁賦」是蘇軾千古傳誦的名作,有前、後兩篇。這兩篇都是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貶謫到湖北黃州(現今湖北黃岡)時期所作。蘇軾當時正背負著以詩文譏諷朝廷之罪名來擔任著團練副使。蘇軾在跟朋友遊歷赤壁之後,懷古感傷而提筆成文,藉此抒發對於人生的體悟。完稿後一年,方為知己傅堯俞書寫這一篇前赤壁賦。
蘇軾為了避免再一次因為詩文創作而惹得罪名上身,特別叮囑傅堯俞必須要小心收藏,甚至提及後赤壁賦必須要留待來日再寫寄。不過,現存蘇軾親筆手書的赤壁賦,唯有這一篇「蘇軾書前赤壁賦」。
針對蘇軾的「浮海一粟」為何會變成了「滄海一粟」,中國學者姜舜源曾經在2013年,根據故宮這一幅真跡撰文「千古名帖,千年一誤」。該文表示,「滄」與「浮」的字形相近,在輾轉傳抄與出版印刷的過程中被大家給誤寫了。這也因為蘇軾親手寫下的前赤壁賦真跡很少人見過,在缺乏眾人瞧見、分析的情況下,才導致這個錯誤不斷的以訛傳訛。縱使這一真跡在乾隆時期被收入大清宮廷中,但這一筆卻已經錯傳千年。
回過頭來說,蘇軾想要傳遞的語意:「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實際上會比大家熟悉的「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更加合理、也更加具備意境。
蘇軾在世期間,曾為自己編定了「東坡集」等六種集子刊行,但這些作品都在蘇軾過世的兩年後,也就是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被下詔禁毀。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人們重新印行,且又歷經宋徽宗再度下詔禁毀,直至宋室南渡之後才獲得重新刊行的機會。蘇軾真正寫下的「浮」海一粟,就在這樣一段多災多難的過程中,被世人誤植為「滄」海一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