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2019年期間每學年在華美國留學生數 (圖片來源:美國之音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看中國2024年4月20日訊】現在想去中國留學的美國年輕人人數大幅下降。據美聯社13日報導,27歲的研究生斯蒂芬.加勒特(Stephen Garrett)一直以為自己會去中國學習,但中國嚴格的新冠肺炎(COVID-19)政策讓他幾乎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現在他發現,即使在中國重新開放之後,到中國留學的興趣也在減弱。他說,共同的擔憂包括學術自由受到限制以及滯留在中國的風險。
如今,只有大約700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大學學習,低於十年前接近25,000人的峰值。而有近30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學校學習。
一些美國年輕人因經濟機會減少和華盛頓與北京之間關係緊張而不願去中國。
報導說,無論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麼,美國官員和學者都對年輕人失去了體驗在中國的生活和深入瞭解美國強大對手的機會表示遺憾。
兩國官員一致認為,在北京和華盛頓在其他問題上幾乎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應該採取更多措施鼓勵學生交流。
「我認為現在的環境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利於教育交流,我認為雙方都需要採取措施,」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坎貝爾說。
由於擔心任意拘留和擴大使用出境禁令來阻止美國人離開中國,美國曾建議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坎貝爾表示,目前正在「積極考慮」放寬建議。
而就北京而言,北京正在重建在疫情期間關閉的國際學生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邀請數萬名美國高中生前來參觀。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截至2012年,在華美國學生已達24,583人。國際教育協會的相關報告僅追蹤在美國學校註冊並在中國學習學分的學生,該報告顯示這一數字在2011-12學年達到峰值,為14,887人。但10年後,這個數字只剩下211人。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表示,2023年底,在中國的美國學生人數為700人,他表示,對於一個對美國如此重要的國家來說,這個數字太少了。
「我們需要美國年輕人學習普通話,我們需要美國年輕人體驗中國,」伯恩斯說。
沒有這些美國學生,「未來十年,我們將無法在中國開展精明、有見識的外交」,美國語言學家戴維.莫澤(David Moser)警告說。他於20世紀80年代訪問過中國。
莫澤回憶起那些年,美國學生發現中國很迷人,並認為在那裡接受教育可以帶來有趣的職業。但他表示,繁忙的貿易和貨幣交易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美國學生及其家長卻眼睜睜地看著中美兩國漸行漸遠。「所以人們認為在中國投資作為職業是一個愚蠢的想法,」莫澤說。
據統計,2012年之後,在中國的美國學生人數有所下降,但多年來一直穩定在11,000人以上,直到新冠大流行爆發,當時中國關閉了邊境,將大多數外國人拒之門外。莫澤說,花了數年時間建立的海外學生項目被關閉,工作人員也被解雇。
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倡議執行董事艾米.加茲登(Amy Gadsden)說,北京對疫情的反應暴露出嚴厲的治理風格,也讓美國學生猶豫不決。
加勒特將於今年夏天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畢業,他表示,他對在中國工作感到矛盾,理由是缺乏獲取信息的渠道、對政治敏感問題討論的限制以及中國全面的反間諜活動。他十幾歲時住在香港,並在中國大陸實習,並表示他仍然有興趣去中國旅行,但不會很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SAIS)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安德魯.梅薩表示,一些美國學生仍然致力於去中國學習。「有些人是為了中國而對中國感興趣,」他說。「我認為這些數字根本沒有受到影響。」
該項目的美國學生亞當.韋伯(Adam Webb)表示,目前約有40名美國學生在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預計秋季這一數字將增加到疫情爆發前50至60名學生的水平。
其中包括28歲的克里斯.漢金(Chris Hankin),他表示,他相信在中國的時間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他可以與普通人互動,並前往國際媒體關注範圍之外的地方。
在北京清華大學著名的蘇世民學者項目就讀的美籍華人喬納森.張表示,在關係緊張之際,留在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如果不在中國,就很難談論中國。」
加茲登表示,美國大學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促使學生考慮中國。「我們需要更加有意識地創造機會並鼓勵學生對中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會很有趣,而且對美中關係和世界都很有價值。」她說。
在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慶國建議北京澄清涉及外國人的法律,引入單獨的外國學生論文政治審查制度,並讓外國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實習機會以及在中國企業就業的機會。
責任編輯:梒青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