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一家:林豆豆,葉群,林彪,林立果。(網絡圖片)
中共前總理趙紫陽「政治改革辦公室」工作人員嚴家祺,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流亡美國,就在嚴家祺逃離中國前夕,與林彪之女林豆豆在其居所會談,說到「九一三事件」的一些細節。嚴家祺認為,林豆豆向毛澤東告密,改變了中國歷史。
有海外媒體摘錄嚴家祺《林立衡和林立果》一文的部分內容,介紹林豆豆對作者的相關表述。
林豆豆:林彪出逃是母親葉群逼迫的結果
文章稱,「九一三事件」後,林豆豆受到隔離審查,吃了許多苦。林豆豆說,從小父親特別疼愛她,父女兩人常常聊天。她堅信,父親有強烈的民族情感,絕不會背叛祖國,林彪之所以有如此結果,都是她母親葉群逼迫的。
談到與父親林彪的生離死別,林豆豆痛從心起。她十分冷靜地說,從家裡出事,她被隔離審查開始,寫了不知道多少次材料。她說所有材料,前前後後都是一致的,她要盡自己的一切為父親雪冤。
林豆豆說,林彪事件後,許多原來屬於林彪麾下「第四野戰軍」的將士先後被審查,層層株連,有些生活困難、衣食無著。她一次又一次向中共中央投訴,要求公正地對待這些人,妥善地處理他們的問題。
談到林彪出逃問題,文章說,導致林彪出逃的直接動因,是1971年9月12日下午15時,毛澤東乘火車抵達北京郊區豐臺車站,除周恩來等人外,在京的中共中央委員對毛澤東突然返回均不知情。
當天下午,林立果得知毛澤東返京,他從西郊機場乘坐256三叉戟趕回山海關。而在當天晚上,林豆豆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對她父親林彪的愛和對母親葉群的不信任,向8341部隊報告:「葉群企圖劫持林彪」。消息傳至毛澤東處,引起周恩來警覺。
文章分析說,如果沒有林豆豆報告,也就不會有林彪出逃事件。林彪事件過去40多年了,林豆豆一如既往,要求為林彪得到公正評價而呼籲。
嚴家祺在文章中說,他相信林彪事先並不知道是否有謀殺毛澤東陰謀,也根本談不上參與,如果有其事,那也是林立果盜用林彪的名義進行的冒險。
至於林彪是逃向廣州,還是蒙古,那是第二位的事情。林彪最終沒有去往廣州的原因是所乘三叉戟256號飛機燃油不足。林彪出逃的飛機在飛到接近蘇聯與蒙古的邊界線後,突然掉頭向返回中國的方向飛來,並在返回途中墜毀於溫都爾汗。
嚴家祺:林豆豆向毛澤東告密 改變了中國歷史
文章說,就是在林彪事件發生後不久,中共公布了《五七一工程紀要》。當時說,《五七一工程紀要》是林彪的兒子林立果、周宇馳、於新野等人在1971年3月寫的。
《五七一工程紀要》說,毛澤東的「繼續革命論」實質上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毛澤東是「當代的秦始皇」,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而是一個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實質是社會法西斯主義,他們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制獨裁式家長制生活。」
《五七一工程紀要》還分析當時形勢時說,「小撮秀才仗勢橫行霸道,四面樹敵,頭腦發脹,對自己估計過高。黨內長期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擊的高級幹部敢怒不敢言。農民生活缺吃少穿。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紅衛兵初期受騙被利用,已經發配,充當炮灰,後期被壓制變成了替罪羔羊。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幹校等於變相失業。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工資凍結,等於變相受剝削。」
1973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也與《五七一工程紀要》有直接關係。同年9月,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次年1月,「批林批孔」運動展開。嚴家祺認為,實際上罵毛澤東是秦始皇的,不是林彪,而是林立果。
作者推測,如果林豆豆在1971年9月12日晚上,沒有向8341部隊報告葉群企圖劫持林彪,林彪出逃事件也就不會發生。毛澤東去世後,林彪就會掌握最高權力。在林彪以後,林立果就會接班,繼承林彪的最高權力。
作者進一步分析說,從《五七一工程紀要》看,林立果會進行全面的「非毛化」運動,但林立果治下的中國,不大會走向民主,很可能會像朝鮮一樣,在「人民共和國」的名義下建立一個世襲制的「林家王朝」,林豆豆一念鑄成了她終身痛苦,同時改變了中共國的歷史。
據悉,1989年,林豆豆參與發起了一個名為「中國現代文化學會」的機構,後來在這個學會下面設立一個企業文化專業委員會和一個口述歷史專業委員會。林豆豆在為父親雪冤而不斷向中共中央申訴的同時,在口述歷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責任編輯:倚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