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君子比德于玉

发表:2005-07-20 15: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古代人重视道德修养,这从古人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

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所以自古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古人所称玉所蕴涵的五德。

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他在《礼记》中赋予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因为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所以《诗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象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炼品性的象征。

(明慧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