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的“鬼话连篇”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开创,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深远影响着日后儒家的精神走向。春秋以来,宗教思想上有二个令人注目的焦点,一个是“天”与“人”的关系;另一个则是对“鬼神”问题的讨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孔子不侈言天道,也不否认有天命,甚至对天命感到敬畏,这种“畏”是人自觉意识到的,并相信“天”是具有形上意义的实体。其次,面对世俗的鬼神之说,孔子采取一种不否认的态度,但他认为,人不可将生命活动的一切均交由不可知的鬼神,谨慎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活动,才是人们合理的生活态度。
孔子之后,儒家学者进一步阐释孔子的宗教思想,例如孟子认为“天命”是存在的,上天会安排人们的生死富贵,所以君子当“知命”且“强力为善”,他并说:“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正可为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和天命观做最有力的脚注。然而,孟子跟孔子一样,承认“天命”是一种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客观存在,因此人应该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限的精神价值(仁义)。至于孟子的鬼神观念,与孔子相同,仍是采取存而不论的基本态度。
至于荀子则和孔子、孟子持不同看法,他不只否定鬼神的存在,连所谓的“天”,也视为一自然性物质,因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成为他对天的看法。但荀子并不反对祭天、祭祖、占卜等宗教礼俗,他认为这些宗教礼俗虽不具有实质上的意义,但却能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让社会制度能顺利的推行,这种思考方向,成为日后韩非法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先秦道家的代表哲人是老子及庄子,他们都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弃圣绝智”。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转化的,所以“气聚而生,气散而死”,而自然界中,有生必有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彷佛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一般,各个阶段皆有乐趣,因此生不足以欢,死亦不足惧。所以鬼神之说对道家来说,只是人类另一个形貌的存在,也须依照自然的法则活动,人无须过分理会,也不需觉得有任何特异或感到恐惧。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在“人文化成”之外的另一途径,试图将人从世俗世界导向自然世界;庄子则教导人以“坐忘”的功夫,来远离“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困苦。藉由这些哲理上的讨论,一方面治疗春秋战国以来纷乱的人心,另一方面也提供人们认识自然万物(包含鬼神)不同途径。此外,由于道家的“静观”、“抱一”、“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又包含了部分神仙思想,因此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为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思想中的的重要根源。
墨子认为“天”是世间和自然界的主宰,人必须服从天意,不可违逆,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而“鬼神”则居于天和人类之间,并且具有裁判人们行为的能力,因此人们必须尊敬鬼神,所以他批评儒家对鬼神持怀疑且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说:“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由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由无鱼而为鱼罟也”,并藉此宣扬鬼神的存在,使人们相信鬼神是无所不在的;鬼神之力是人所无法抗拒的,该赏则赏,该罚则罚。墨子持鬼神之说的用意是希望官吏不敢贪暴、百姓不敢为乱,如此则国家刑政可备而不用,天下即能得治。
总观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其背后都隐藏着“天志”与“鬼神”的思想,虽然墨子“明鬼”的宗旨与儒家一样,都希望天下百姓“民德归厚”、“天下获治”,但墨子却选择了与儒家很不相同的思想体系和治国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获得部分百姓的信奉,但对帝王来说,却不见得有利于统治,因此,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架构仍以儒道为主流,墨家的宗教情怀,则逐渐隐没在人群之中了。
来源:历史文化学习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