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鸟节与赶鸟节

作者:李选任 发表:2010-03-14 18:0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的家乡永兴县,属湘南郴州辖区,而郴州辖区包括永兴、资兴、汝城、蓝山、宜章、宁远等县市,居民都是以农为主,农作物最怕的是虫灾和鸟害,为防乌儿损坏农作物,故而有“粘鸟节”的产生,且渐成风俗。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做“粑粑”,这是一种用糯米把粑粑捏成的圆形食品,先放置在祖先的神位供桌上,男主人身穿长杉马台,焚香祭拜,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今岁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虫灾鸟害。

然后将粑粑戳于竹枝或棍棒上,插在田头、屋顶或门前,鸟儿啄食粑粑后,常会被粘住嘴壳而张不开口,以致无法啄食田里的种子,从而避免或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家乡《永兴县志》记载:“二月朔,农家和糯米为丸,如桃李大,以枝插田间,免鸟掀种,谓之糊鸟嘴。”《蓝山县志》记载:“二月朔,以春糯为团,缀于小竹梢,插田间,谓之粘雀口,使不食苗。”《宁远县志》载:“二月初一,忌鸟雀,作米小团,粘树枝上,防损秧。”

传说,古时家乡有一位大财主,仗势欺人,鱼肉乡民。一日,见一美貌姑娘,即强行欲纳为小妾,姑娘不从,自尽而亡。姑娘有一情人,闻讯亦跳河溺死。后来他俩变成两只小鸟,招来大批鸟儿,啄食财主的庄稼,使大财主损失惨重。

同时,他们也托梦给乡亲,说每逢二月初一要做糯米粑粑,用棍棒穿起,挂于自家田间为记,以免误食乡亲农作物。从此,就有了“粘鸟节”的风俗。

无独有偶,在二月初一这一天,湘西瑶族也有一个类似的节日,称为“赶鸟节”。名称不同,活动方式亦异,但其目的、意义则一,都是在防鸟儿损坏农作物,藉节日习俗,达到助耕养农。

瑶族的赶鸟节,非常隆重又热闹。在这一天,各寨各村的男女青年,都是穿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会在白头山上,高唱山歌、情歌,如果有看上眼的,则男女对歌,对歌合意者,则选期约会,开始谈情说爱,甚至私订终生。所以赶鸟节也是男女青年交友、相亲的好日子。

直到日落西山,男女青年回到寨中开始串火塘,这又是另一场欢欣的开始。只见男女老幼,围坐火塘旁,一边唱歌喝酒,一边品尝各家做的鸟粑,或跳舞、或弹琴或吹籚笙,或唱一曲,任情欢乐,闹到深更半夜,方姗姗而散。

瑶族也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位姑娘,善唱山歌,声音悦耳动听,连鸟儿闻声都会飞来,围绕于姑娘身旁,若痴若醉。

聪明的姑娘,遂想到鸟儿常啄食田里的种子,使农民损失很大,于是她突然心生“赶鸟送山”之计,约好几位姊妹,于二月初一时,一起唱着山歌,向白头山走去。

群鸟跟着歌声尾随在后,都飞到了白头山,远离了瑶寨,姑娘们轮流歌唱了七天七夜,鸟儿听得昏昏欲睡,待其醒来时,农夫播的种子都已发芽成苗了,免除了一场灾害。

从此二月初一,便成为瑶族群集白头山唱山歌、赶鸟儿的赶鸟节了。



来源:世界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