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艺人在书台上说书,弹奏乐器尤为重要。一档书中乐器弹奏得好,往往可为“说、表、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弹词艺人在演唱、“起角色”之外,三弦、琵琶的弹(伴)奏也是他们拿来加强叙述力量的艺术手段之一。三弦与琵琶在流派唱腔中各司其职,因流派唱腔来选择乐器。前面所提到的俞调和侯调要用琵琶来弹奏,适用于下手弹奏。但是,没有以琵琶弹奏为主的单档说书。而只有三弦可以单独登台说书,称之为“单档”。前面提到的小阳调就适合弹词单档演出,主要是小阳调与说表衔接自然,故用三弦来弹奏小阳调的弹词单档艺人较多。象姚荫梅、秦纪文和徐绿霞等,都是单档弹词艺人。
在爱好评弹的听客中,谈论弹词表演者的乐器,琵琶优于三弦。琵琶有四根弦,能弹出楚汉相争,气势磅礴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而三弦,你就是弹断手指头也弹勿出《十面埋伏》来。当然了,谁都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乐器,我仅仅打个比方,三弦的音域没有琵琶来的宽广。可是尽管如此,在三弦弹奏上下功夫的弹词演员独出心裁。既创造了新的弹词流派唱腔,而又在弹奏三弦上另辟蹊径。这其中就有深受大家欢迎的流派唱腔——琴调。
琴调,是弹词女演员朱雪琴(1923~1994江苏常熟人)所创。琴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七岁跟养父朱蓉舫习艺,以“九岁红”艺名登台唱开篇,为养父母演出时插边花。十一岁起以艺名朱小英在江浙一带,与叔父朱云天拼双档演唱弹词《白蛇传》、《玉蜻蜓》。一度曾与养母朱美英拼档,说唱《双金锭》、《珍珠塔》。于抗战胜利后即成为响档。一九五一年起与郭彬卿拼双档演唱《珍珠塔》、《琵琶记》和《梁祝》。
朱雪琴在几十年的弹词艺术生涯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说表流畅亲切、台风稳重大方、眼神运用恰到好处、手面动作干净漂亮。故在书台上真正做到心到、手到、眼到而特别传神。唱腔上则在“马调”、“沈薛调”的基础上,创造了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爽利轻快、旋律大起大伏、叠句一气呵成的“琴调”流派。并在三弦的演奏上创造了大量的“花过门”(滑音),配之以郭彬卿的琵琶伴奏,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煞是好听,深受广大评弹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开篇有:《潇湘夜雨》、《柳梦梅拾画》、《妆女报喜(七十二个他)》等不下10余支。授徒朱雪玲、朱雪吟、朱雪霞等。
朱雪琴在书台上曾讲起:“在小时候,其养父常常告诫她说‘一个艺人不能光学人家,学人家只是象别人,要自己独创一格,包括弹奏乐器,也是这样’。”故朱雪琴从小就致力于评弹,倾心于弹词艺术,不仅在乐器上苦下功夫,特别在唱腔上认真探索。所以讲:“功夫不负有心人”,才创造出风靡书坛的琴调唱腔。
朱雪琴离世后,余红仙继承了琴调唱腔流派。余红仙弹词女演员(1939—浙江杭州人)。1952年师从醉霓裳习《双珠凤》。1978年后与杨振言拼档合说《描金凤》,均任下手。后翻上手,与沈世华弹唱《双珠凤》。天赋嗓音佳,善于弹唱,擅唱多种弹词流派唱腔。余红仙的嗓子特好,有“唱不死”的美誉之称。她的嗓音高亢宏亮又雍容醇厚,发挥了琴调特色。而且余红仙的这把三弦弹得又滑又活,为琴调唱腔增添了新的韵味。成了自己独有的刚柔相济、热情奔放的演唱风格。谈到余红仙,有人会想起以前她唱了些红色开篇,那是余红仙年轻时侯的事。在上个世纪,那个六、七十年代时里有谁不上当受骗?我是指余红仙人过中年后,她对琴调的继承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到了九十代初,余红仙开始授徒,余红仙授徒是出了名的严厉。青年女演员周红在余红仙的亲授下,唱出的琴调也是韵味十足。我在书场里,听过不少余红仙说的传统书。余红仙在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弹词流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苏州评弹经过全民齐唱“八只样板戏”的“文革”期,上海评弹团处于瘫痪状态。评弹演员散落各处,有的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也有的在工厂里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如,蒋云仙在“益民糖果厂”每天包糖果。“文革”结束后,刮起了一股“行业归队”风。中共始终有股,对一切事物、物质的强烈控制欲。它就是一块石头,也要让其榨出三两油来供中共挥霍。中共让评弹团恢复其功能,主要是作为宣传工具的“评弹团”还能为所谓的“改革开放”当吹鼓手。
在七九年底,中共的曲艺协会筹办“苏州评弹会书”。有江、浙、昆、沪十多个评弹团体参与“会书”,同时还邀请了沪上部分的老听客,代表“评弹业余爱好之友社”赴苏州参加“会书”。“苏州评弹会书”在1980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开幕。参加会书有各地评弹团中的“老、中、青”演员,盛况空前。评弹界中,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知名老演员喜笑眼开,以为苏州评弹的“春天”到了。在书会上发言,把百般摧残评弹的罪责统统归结到林彪和“四人帮”的身上。也有在“五七反右”吃足苦头被戴帽、“文革”中又受到冲击的知名老演员,在谈话中“含沙射影”中共操控评弹团后,往常每年“会书”的传统被迫中断。表露出:“传统书目流失,评弹人才凋零。”的其根本原因,是说书人的身后终有影子伴随着。虽然这些个别老演员没有明说,谁都听得出这是有所指的。
说到这里,我把中共“圈养”评弹艺人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众所周知,江南苏州评弹有四百余历史。这其中主要是评弹艺人的养老和看病吃药的切身问题,始终是由个人家庭或其弟子支助来承担。中共建政后对评弹艺人们承诺:只要参加了“人民评弹团”身老病死有依靠,看病吃药不要个人掏腰包,全部由政府承担。而且,一切福利享受政府工作人员同等待遇。这对祖祖辈辈走江湖跑码头以说书为生的评弹艺人来讲,其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中共的一套鼓动宣传说得很动听,句句打动艺人们的心。评弹艺人们就结束了走江湖的生涯,纷纷参入了各地的“人民评弹团”,成了有官僚体制的“人民评弹演员”。中共政权用财政拨款,就把他们给“包养“了起来。并且,在“评弹团”里建立党组织,把“评弹演员”牢牢掌控。组织他们以“读报学习”为名,对其进行强化洗脑,也就是中共常所说的“改造世观”。同时让这些洗过脑的“评弹演员”,下工厂,去农村,到工地,为中共编、唱“红色书目”,唱颂“社会主义”的新气象。中共对“评弹团”的管理采用“三个三分之一”老方法:依靠其中三分之一的积极份子;带动三分之一的中间份子;整肃剩下三分之一的落后份子。中共的“五七反右”运动中,评弹界戴右派帽子的老演员,要比其他“吃开口”的饭行当来的高。这其中原因,到后文再提。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初,老一代的评弹演员到了退休年龄,呈现青黄不接现象。中共为了所谓的“改革开放”需求,评弹团还有为其利用价值。上海评弹团把散落各处的评弹演员招回评弹团,又在中学校中招收了二十多名男女青年组成了“评弹青春团”,简称:“青春团”。由弹词演员石文磊任“青春团”的艺术指导。石文磊领着二十多名男女青年的“青春团”成员,到全市各书场观摩评弹老演员的演出。又让老演员对“青春团”成员作个别指导,也称之所谓的“传,帮、带”。这一对一的指导不等于收徒,这与以前艺人收徒是极然不同的性质。有个别“青春团”的成员,老演员过逝后,称自己继承了老演员的衣皈,是其的传人。借老演员的知名度来抬高自己,填补其虚荣心态。这样的事例,在其它曲种中也有常发生。即使是收徒,但这种师徒称呼加“革命同志”的关系,也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这些“青春团”的成员经过老演员指导和传授,二、三年后能够独立登台演出书目了。从一些老客口中反映来看,还是相当不错。只是在“说、噱、弹、唱”和起角色方面〖注〗,有些稚嫩。嗓音也单簿了些,成就受到了某些限制。如能到码头上跑跑,闯荡一番,将来必成大器。可是,到九十代中期,这些“青春团”成员正在成长期,苏州评弹的“春天”就结束了。中共掀起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所谓的“体制改革”开始了。
注:评弹起角色受京剧、昆剧影响。所以评弹起角色就有十三门半:包括生、旦、净、末、丑;单一个生,就有老生、小生、须生、红生、官生、穷酸生、文武老生、宫生之分。
(未完待续)
http://bbs.kanzhongguo.com/viewtopic.php?f=31&t=9718
来源:看中国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