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这东西,平时只是耳闻,电视上也看过,却从未坐过。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古代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
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车子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呢?”孔子一听就止住悲伤回到现实:“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确实,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
轿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用人力肩抬而行,故原名为“肩舆”。据查,轿子载人,始于汉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夏朝时就出现了轿,但至先秦时代还很少见。到汉晋时代,所谓“轿”只不过是一种山间小路用的小车。直至东晋时,乘轿子的人才逐渐多起来。
唐朝时,各种出行工具都被利用,轿子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这时轿出现了辇、舆、担子、兜笼四种名称和制式。唐太宗接见吐番使者时就是坐在步辇上的。但步辇只能由皇帝或皇后、得宠的妃子、公主乘坐,至于皇帝让臣子乘“辇”,则是赐给臣子的莫大恩宠。
不过,直到宋代,“轿子”之名才确定下来。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为怜上轿啮人肩,下轿行来脚穿底”。
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数量终于超过了马车,各级官员也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了。毕竟人非牛马,令行禁止听话的很,作为轿子的动力源,比坐马车安全、方便、平稳多了。
对于懒散成风的南宋官员来说,坐轿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官方还加强了对于轿子等级的划分,同时取消了对马车的等级规定。这表明,宋朝上流社会已经把轿当成了首要的出行工具了。
明朝中后期,轿子完全成为各级官员的代步工具。出行时,人人坐轿,骑马者到是鲜见了。
清朝入关后,按明朝惯例使用轿子,并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抬的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
后来,随着帝制被推翻,轿子也渐渐退出院官场。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坐车,威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的大小成正比,车越好者,权越大。
张居正,明万历的首辅。回家奔丧,所坐过的堪称世界之最的大轿子。那真是壮观得不得了:元辅的坐轿要32个轿夫扛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童两名在内侍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
张居正的这顶轿子,一有里外套间,二有随侍人员,三有厨房厕所,估计应该比现在17座的考斯特还要大,因此必须动用32个轿夫来抬,这恐怕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轿了。
张居正从北京至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式的大轿畅行无阻,有的路要拓宽,有的桥要加固,劳师动众,惊扰官民。
朱元璋是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的皇帝。他很担心养尊处优的轿车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
朱元璋还有些窥阴癖,好私访,经常蹑手蹑脚,潜行于金陵城的街头巷尾,探察民情,有车也不用的。由于出身贫寒的缘故,知道百姓的艰难,所以,在克勤克俭这方面,他称得上是个楷模帝王。据《明史》记载,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
责任编辑:润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