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7的火爆,告诉我们了些什么?(图)

作者:如松 发表:2016-09-22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iPhone 7全球开售的火爆场面,告诉我们了些什么?(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9月22日讯】以前笔者多次说到,无论企业的经营过程,还是一个人生命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点,你征服了人心,你就是成功!否则,统统都是失败!征服人心的工具只有一个,那就是信用。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成功者或失败者,这就是最鲜明的特征,虽然他们所采取的方式千差万别。

这是信用的原理,信用不能量化,因为他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就像金银,自从关注财经的二十多年来,无数人抹黑黄金,什么“黄金是野蛮的痕迹”,“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财富的增长”等等。实际上,这些把戏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想想看,任何一个朝代伊始的时候,必定会发行自己的货币,为了让自己的货币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权力的象征),除了使用行政权力保证这些货币流通之外,自然而然地就会抹黑金银。但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只要发生战争或其它灾难,都会第一时间立即买入金银,给自己的未来以保证,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它代表的就是信用,这种信用数千年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任何其他的货币也代替不了。

南海事件的时候,无数人在肯德基门前示威,似乎不把美国产品赶出国门誓不罢休,那种声势可以用气壮山河来形容。但是,再看看苹果iPhone 7发售的一幕幕,你就会发现,所谓的信誓旦旦,其实都是扯蛋。

9月16日的消息说,苹果宣布,对于没有预约的用户,直接到店购买iPhone 7将会缺货。苹果同时表示,亮黑色的iPhone 7,以及所有颜色的iPhone 7 Plus已经在最初的在线约定阶段一售而空,目前没有任何库存。

广州、深圳、北京、杭州、上海、济南的果粉如何疯狂火爆不用多说。据说,有些品种已经炒到26000元。首发当天,天猫旗舰店就涌入千万浏览量,短短几日,京东的预约量就接近400万。苹果股价蹭蹭上涨,媒体也多有报道。

如果你说,这是因为中国人有钱,似乎也是不通的,美国、欧洲市场一样火。美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Sprint此前称,iPhone 7和7 Plus头三天预购订单同比增长375%。同为美国四大运营商之一的T-Mobile首席执行官JohnLegere也发布多个Tweeter称,iPhone 7系列型号预售火爆,上市前四天的订单将近是iPhone 6同期销售的四倍,是公司史上最出色的预售数据。欧洲最大手机零售商CarphoneWarehouse上周称,今年想买iPhone 7的人比去年想买iPhone 6s的人数要多出70%。

如果有人以不爱国论或其他阴谋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下面的段落你已经不需要看了,因为笔者是以自身企业的经历,纯粹以企业的观点看待这些现象。

记得苹果iPhone 7将要上市的时候,国内很多手机厂商都在自己的微博中和苹果7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很一致,那就是在很多指标上自己的手机都比苹果7更牛,至少差不多,具体是哪些厂家?著名厂家基本都在其中。还有一位大小姐,在某些场合将自己生产的手机当场摔地下,证明自己的手机摔不坏,质量好等等,我不知道他们现在看到苹果7的销售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国产厂家做这样的对比,本身就说明自己的胆怯,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坚持的是自己的理念,最终的目的都是取得了消费者内心的认可,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用,才可以成功。可国产厂家在公开的媒体上与苹果对比(如果是内部研究,找差距,不在此列)某些性能,就把自己放到了模仿甚至抄袭的角色,是无法实现超越的,这是自信心极度不足的表现,更无法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有自己的信仰,不懈地追求,走自己的路,然后才有成功。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国产手机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中互相残杀。

今日的手机,初级定位是耐用电子消费品,也是通讯设备,但更是一个人的“伴侣”(甚至比一个助手的功能还要强大),你时刻都需要带着它。这让它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商品的角色,而是具有了人文的内涵。国产手机厂家去比较单一功能,还简单地将手机作为一件最一般的商品来看待,而那种将手机摔地下的办法,只能说明自己的手机具备了部分功能,但手机不是铁锭,比较的绝不仅仅是强度,如果一个人愿意时刻将一块铁锭揣在兜里、拿在手中,基本等于傻子。

从苹果7上市时国产手机厂家的态度来看,与苹果的差距大约还有一个时代。

企业经营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时代,绝大部分产业都是产能过剩的,而很多产品的基本功能也相似,此时比拼的是什么?

其一,满足人们对于商品功能的基本需求。比如,一个人早晨上班比较远,你制造一辆代步的自行车卖给他,这就解决了他的代步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商品属性。这时,几乎没有信用的概念,谁生产的产品都没太多关系,只要能代步就行,没有自行车,弄辆牛车也可以代步,注重的仅仅是实用功能。

其二,比拼的自然是质量和信誉。

当今社会,几乎什么都是过剩的,生产自行车的厂家有无数,如果您的厂家依旧只限于满足人们代步的需求,估计距离关门也就不远了。此时,商品的基本功能属性之上就要比拼质量与信誉。

日本、德国商品主要是通过质量和信誉建立自己产品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从而占据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这点本人深有体会,2004年本人买了一台三菱分体式空调,到今天还在用(已经搬动过多次),只加过一次雪种,制冷效果和当初没什么差别,非常安静。后来,思想“进步”了,希望支持国货,买空调的时候买了两台国产机,国产机“年轻”很多,但到了今天,这两台年轻的家伙,经常要维修、加雪种,最烦人的就是噪音很大。再有就是1999年初,本人在朋友的鼓动下,买了一部国产手机,记得很清楚是3500元(那时可需要两三个月的工资),结果用了不到两个月,多次维修也难以修好(牌子就不说了),结果还是再买了一台摩托罗拉(虽然不是德国和日本的产品)来使用。

当初用手机坑害了本人一把的这间企业,今天依旧是深圳的著名企业,至今十几年,它的产品再也不看。

质量和信誉,积累的是人心,而信用就是相互之间的纽带,任何企业如果要发展,就必须投入到这种激烈的比拼当中。

但是,对部分电子产品,今天本人的观念也有些许改变,最新的感觉是:华为的手机或许还可以用,因为家属去年开始用华为,一直没有出什么毛病,也还算好用。

其三,文化的比拼。

质量和信誉之上,就是文化的比拼,这是企业比拼的最高内涵。

笔者原来的邻居是给苹果做代工的一间公司的亚太工厂的质量监理(不是富士康,他们公司几乎专业给苹果代工)。他说过,苹果的要求,质量是基础,这是必须保证的,但还要将苹果的产品当成一件工艺品和文化用品来看待、来生产,不准许出现丝毫的瑕疵。

这自然与乔布斯有关。

乔布斯是个完美主义者,笔者也一直认为完美主义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最高贵的。乔布斯认为,完美的质量没有捷径,要关注所有的细节,最终要让自己产品永远和别人的不一样,让这些内容成为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这种承诺时刻都要兑现,当然通过承诺建立的就是遍及世界的信任。同时,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无极限的,有限的只是人们的想象力(对于这点,笔者深以为然),同时要在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美学元素、人文元素,所以,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员工之中还有动物学家和人文学家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乔布斯让人们对苹果公司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遐想,即苹果打动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其生产的产品本身,而是这些产品所代表的具体涵义。

如果苹果仅仅是一件耐用电子消费品,那么,其他厂家只要精益求精地把质量做好,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追赶起来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当苹果将创新的想象力、美学内涵、人文基因等因素植入到产品中之后,他就具有了另外的含义,既是艺术品、美学产品,也是活力的象征和身份的象征,后来者很难追赶。笔者一直认为,乔布斯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企业经营的一种顶峰。现在的总裁库克,是乔布斯辞职前推荐的,继承的是一样的企业文化。

最终,苹果是通过质量、产品的内在文化内涵等建立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牢固桥梁,这种信用已经不仅仅是有形的质量等内容,还包括了创新、美学、文化等精神的内涵,比德日产品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穷学生,即便借款也要购买苹果手机,绝不仅仅是因为质量,而是因为苹果所蕴含的特定的文化。当用文化征服了别人的心灵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是战无不胜的。很多苹果粉,甚至将拥有一部最新的苹果手机,当做拥有了一个“伴侣”(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电子产品),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倾其所有购买苹果机。也所以,笔者同意任正非的那句话——“美国将会经久不衰,因为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和质量上,而且也体现在文化上。”

笔者一直在想,如果进一步、让一件商品成为消费者眼中的一种“宗教”,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一种厂家,还在比较产品的单一功能,而别人却已经上升达到人文、伴侣的内涵,这中间还需要跨越几条深不可测的鸿沟,这种鸿沟甚至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无法穿越。

或许有人说,上述问题,你讲的和我们的距离太遥远,我们还生活在丛林社会,那些东西太高大上了,那咱要告诉大家,这些内容时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存在,因为他们最终要建立的都是“信用”二字,无论德日的质量与信誉,还是苹果的人文都是为了建立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用”。

就以银行来说事。20多年前,本人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是:同行企业有一条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生产线,是从西德定制的,同类的生产线在当时世界上仅有两三条,这是一条完整的医疗器械生产线,产品的毛利率超过300%,同类的产品全世界只有三家,除了这家之外尚有日本一家、美国一家。当时基于各种原因,外资无法汇入(外资企业),流动资金发生短期紧缺,向当地的中国银行申请贷款,以流水线抵押。银行说,只能按生产线的原值抵押五成。这家企业说,能否放宽?银行说绝对不行,这是规定!实际上,企业半年左右就归还了银行贷款。

这家中国银行的做法对吗?大错特错。

这样的流水线,即便抵押九成甚至十成也没问题。

我们知道,央行印出来的是花花绿绿的纸钞,其实纸钞和纸张一点差别都没有(你我都可以印,前提是不被抓到),之所以央行印出来的纸钞最终可以成为货币,在于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后给纸钞注入了信用。可是,不同的企业注入信用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上述这条生产线(这间企业)来说,给纸钞注入信用的能力是超强的(因为技术),也就是说,这间企业创造信用(盈利)的能力是超强的,即便将流水线抵押到九成、十成,企业也不会让银行动这条流水线分毫,一定会按期还款。即便银行将抵押率提高到十成,如果不能按期还款,银行会拍卖设备,这间企业损失的是商誉、生产和占领市场的机会,等等,损失巨大,完全是得不偿失,也就根本不可能这样做。

相反,如果另一间企业,拥有一条同样原值的生产线,但企业效益低下,创造信用的能力很低,已经濒临破产。此时,用它的流水线抵押贷款,如果银行还奉行五成抵押率的原则,就可能掉入陷阱。因为这间企业随时可能破产,而破产后的流水线可能仅仅是废铜烂铁,可能就干脆卖给银行了。不要说抵押率是五成,即便四成、三成也很危险。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企业抵押的是设备吗?不是,实际抵押的是企业创造信用的能力,而核心流水线就是创造信用的主要工具。同样价值的设备,当创造信用的能力不同时,抵押率完全不同,而当今银行业采取的划线的办法,完全是南辕北辙。

前几天,和深圳的朋友交谈到关于高利贷公司的经营问题,也涉及到在经营过程中关于信用的内涵和如何运用,可惜,现在大多高利贷公司并不知道觉醒,巨大的风险在不断的累积之中。但基于一些商业问题的考虑,在此就不便多说。

任何行业,都可以找出上述逻辑,当找出上述逻辑之后,就会发现世界变了个样。

任何企业和个人的成功,都在于点滴的积累,积累的都是信用,当站在信用的基石上,越大的萧条,越是大好的机会,因为即便自己的父母,也做不到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让他们将市场份额乖乖地让出来,但萧条却可以做到。而“剩者为王”的逻辑就是用质量信誉、人文文化积累人心。

当人心持续积累之后,力量有多强大?就像今天的苹果iPhone 7。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靖晔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