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特供”为什么?(图)

作者:马未都 发表:2017-04-24 0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特供 友谊商店 外国人 中国 古董
“友谊商店”(图片来源:《都嘟》)

【看中国2017年4月24日讯】许多人都对特供感兴趣。比如人家送一瓶酒,非跟我说这酒是特供的,特供哪儿哪儿,特供谁的云云,都拿这东西来忽悠我。

;;;;“特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特别的供品。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就有了。中国特供的形成是在1964年。那一年政府成立了一个大商店,专门卖特供物资,起了一个特美妙的名字,叫;;;;“友谊商店;;;;”。别说买东西,年轻时能进到友谊商店看一圈就特别满足。那里头的好多东西是市面上没有的。

特供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产生的呢?1964年时,“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五年了,政权逐渐趋于稳定。那时,“三年大饥荒”刚刚过去,经济有所复苏,但要完全保证国民需求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满足来中国的外国人的生活需要,设立了特供制度。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友谊商店,也不是有钱就能去那里买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友谊商店是中国特供制度的一个标本。

追溯起来,“新中国”的特供最初是为了保证军队需要。我小时候生活在军队大院,对物资匮乏感受不深。军队在历朝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是有特供的。特供起初提供的物品,都是一些今天想起来特可笑的东西,比如烟酒之类,很多烟酒的包装上会写一个;;;;“特供;;;;”或者;;;;“专供;;;;”什么的字样。人们拿这当回事,只是因为当时物资短缺而已。我经历了那段历史,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什么都要票。还有一种东西今天听着都怪,叫;;;;“工业券;;;;”——买重要的工业品,必须出示;;;;“工业券;;;;”。如果我没记错,在当时的北京,你要想买一辆自行车,竟然需要三十张;;;;“工业券;;;;”。有的人举全家之力把买自行车的钱攒齐了,还得到处找券去。

在过去,买自行车可是一件大事。添置那天,全家一起到商店去挑。永久的,凤凰的;有大套的,就是车链子全包在里头,也有半套的,还有没套的。没套的下雨天骑,水花四溅。不管你买自行车还是买缝纫机,都管你要;;;;“工业券;;;;”,你还觉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因为这东西都是工业生产的。诡异的是,还有一些与工业无关的东西也管你要;;;;“工业券;;;;”,比如茶叶、毛线什么的。那时候,人们很少直接买毛衣,都是买了毛线自己织。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轻工业上来了,;;;;“工业券;;;;”才没用了。我们那时候出去玩,先去自由市场,拿粮票或;;;;“工业券;;;;”换回一个塑料桶。到了老乡家,用桶洗脸洗脚,屋子里没有盥洗间。玩了好几天,最后把桶送给老乡当房费。老乡没见过塑料桶,用的桶不是铁的就是木头的,塑料桶结实,也摔不坏,拿着又轻,就特别高兴。

友谊商店对我们一点都不;;;;“友谊;;;;”

说起来这些事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我们对特供和友谊商店的记忆是什么呢?商店不让随便进,但越不让进就越想进,想看看里头究竟有些什么。

“改革开放”后,外国人明显增加,友谊商店变得非常热闹,却不让中国人进,门口站两人看着,没护照不让进。那时候,有个日本人跟我学中文,有一次我想跟他一块儿进友谊商店去看看,到门口,日本人进去了,把我给搁外头了。

过了俩礼拜,他说你想不想进那个友谊商店看看?我说想,但没护照进不去啊。他说,这么着,咱俩换一身衣服,你就能进去。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顶破草帽扣脑袋上,衣服也不讲究。他跟我说,你衣服穿讲究点。我就穿得讲究点。再到门口,看门的果然先拦他:你证件呢?我一闪身就进去了。日本人磨蹭半天,最后才把护照拿出来,也让进了。

进去第一感觉就是友谊商店够大,大概是四层,什么都有卖的。但东西太贵,而且专门卖给外国人,要收人民币的外汇券。这个外汇券有点意思,上面有一排字,写得很奇怪,叫;;;;“本券与人民币等值;;;;”。我认为,凡是专门写上这类话的票据都是不等值的,等值就不用写了;凡是不等值的,都得特别强调等值。

中国人很有意思,都是对外人好。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称之为面子。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来可以享受各种便利条件。我们当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事要注意国际影响。人都没出过国,还得注意国际影响,就是别给外国人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所以我们就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了外国人,这就是友谊商店的由来。这个名字也是强调;;;;“友谊;;;;”,但只是对外人;;;;“友谊;;;;”,对自个儿一点都不;;;;“友谊;;;;”。

琉璃厂古董店也曾特供老干部

甚至连文物、古董都有特供。清末那会儿,北京的古董店就非常多,琉璃厂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规模小了很多。很多老干部喜欢收藏,都跑到琉璃厂去买东西。刚开始大家都是一视同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专门给老干部开了一个店,东西只卖给他们。我那时年轻,特想进去,人家却不让进。好在单位发给我一个记者证,那时候的人对记者特好,一出示记者证,他们就给我点头哈腰的,把我给让进去了。

进去一看,全是古董。那时候的古董特有意思,全是真的,没有假的。有时候还能碰到一些领导干部,也认识了一些。

后来等我有能力进去的时候,跟老师傅们去聊天,看到有很多官釉,我还买过。一开始也不卖给我,慢慢跟他们混熟了,一开始还说不能多买,少买两件得了。我去买碗,说买官窑的,就是你们说的古董。价值连城的古董那时候也不值钱,我进去打开柜子一看,那碗摞一摞,一摞拿出来,往地上一放,哗啦一声。买的人蹲在地上挑,一个一个地挑。

一女的四十来岁,肤色有点黑,她露出的那节腿肚子,看着就够黑的,还在我旁边老哆嗦。你想想,我美不胜收地在那儿挑碗,她离我一尺远,我的余光就能看见那条腿,老哆嗦着,弄得我心烦意乱。我劝她,你到那边坐着去,我在这儿慢慢挑。她说,这有什么好挑的,拿一个得了。我说,你们家买只小鸡还挑半天,怎么我买个碗你不让我挑啊?一下就把她说乐了,说乐了她就跑旁边坐着。以后我再来的时候,她就说,你自个儿挑吧,随便挑,挑完结了账就行。有时候我在里头一待就是一天。

那年月很有意思。满街都是乡下农民,骑着自行车,后面搁一纸盒子,里面全是刚孵出来的小鸡。贵的卖两毛,便宜的卖一毛五,瘸了腿的卖一毛。很多孩子围着,让爹妈给买一个回去养。我们家还养过,那个鸡可不好养了,我们养的鸡最后全是走八字,腿都软了。

瓷器古董能够公开卖给中国人,还是1988年的事。那年,琉璃厂开了一个店,不卖外国人,专门卖给中国人。我在那里买过很多东西。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东西也特别贵。今天的拍卖场,古董有的是,只要你有钱,上亿的都不算新鲜事。《编辑部的故事》里好像有这样一句台词,说;;;;“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是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吴智恩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