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光刃物社长实光俊行。(图片来源:实光刃物)
【看中国2018年7月26日讯】实光刃物(jikko)是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一家生产刀具的公司,它有自己的直销商店。第一代创业者实光伊太郎继承并发扬了有堺市伟人之称的千利修“一期一会”之精神──“虽是萍水相逢,但我们也要互相以诚相待”。这也是实光能够百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一走进实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凸显历史风貌的门栏,它与通向展示厅的笔直的石板路相连,好像让人感到时光倒转,回到了创业当初的实光时代。这个设计带有京都的韵味。之后展现在眼前的是明窗设计的现代风格建筑。与印象中的刀具制作工厂的印象完全不同,这儿非常干净,而且刀具制作过程隔着明亮的大玻璃窗都能直接看到。顺着铁制的楼梯上到二楼后,让我们看到的是现代派设计但不失典雅的展示大厅。这里摆放这各式各样的刀具,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年轻的社长
实光俊行是实光刃物公司的第四代社长,据他介绍,实光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从创业以来一直向客户(从事日本料理的厨师)收集反馈,一起研究如何制造出更加适合不同用途的刀具,最终制作出了现在这种成型的刀具。但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继承这样一份需要吃苦受累的家业呢。因为在当今的日本,很多年轻人都不愿继承祖业,很多的传统工艺就是因为没有承传者而不得不关闭失传的。实光社长幼年时代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实光社长从出生时就是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父亲是典型的只知埋头苦干的人,而母亲却是一位爱说爱笑、脸上从无愁容的典型大阪母亲。这位母亲给孩子们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这使实光社长从小就很自然的萌发了想对别人好、想帮助别人、想成为对别人有益之人的想法。
那时实光公司得到了大量订单,忙得不可开交,有时会加班加点到半夜。实光先生就开始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直到上大学,他基本上掌握了整个刀具的制作流程。
在日本,即便是被指定将来继承家业,也得从零做起。大学毕业后实光俊行进入公司,从跑客户的工作开始做起,经历了很多也吃了很多苦,但他没有退却,同时在刀具制作上变得更加纯熟。在第三代社长也就是他父亲60岁生日时,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接任了社长的位置。他的父亲对他讲了一句话:“做出的刀要让客人用到10年、20年才行。”
实光的最大危机与大客户的出现
实光社长既是是职业匠人又是经营者。他在职业生涯中遭遇过占销售量40%的大客户突然解约,销售量急速下降,公司马上就要面临破产的状况。虽然他也努力做销售,但未能挽回局面。虽然他很苦恼但还是认认真真的做着每一把刀,因为他总是记着母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总会有办法的。”这其中显示出她母亲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概。
就在这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一家很具实力的大商社找到实光先生说实光的刀具质量很好,愿意销售。实光先生觉得这是自己认真做事得到的回报。之后又新增加了很多客户,实光的知名度也上来了。通过这件事,实光社长真切地感受到产品质量的把关是如此的重要。
堺在日本刀具制造业的历史地位
实光刃物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跟其身处堺市不无关系。在五世纪左右、被称作古坟时代的堺的周边被建起了很多的古坟。被称作世界最大古坟──仁德天皇的古坟就坐落在堺。古坟的建造带动了制铁技术的发展,钢铁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引进,也是日本钢铁制造的开端。
之后经过了平安时代后期武器的制造,南蛮贸易时代烟草刀具的制造,一直到文化成熟期安土桃山时代出现了高品质的刀具。到了江户时代,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日本刀的制造工艺就被应用到普通刀具的制造上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刀具也是在这个时期就都有了。
1982年堺打刃物被认定为传统工艺品,2007年“堺打刃物”、“堺刃物”取得了地域商标注册,堺的刀具成为了最高级刀具的代名词。
开创刀具制造业的新篇章
实光社长在吸收年轻人进入公司成为后备力量上下了很多功夫。他改变了以往刀具制造工厂的脏乱的印象,用明窗做设计,增加了职员与职员、职员与客户的互动。
他还特意培养年轻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尽量与客户多接触,倾听客户的声音,直接感受自己做的刀具给别人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从而成为自己更加努力的动力。
在实光公司没有加班,到下班时间就关店门,这在加班是家常便饭的日本来讲,真的是很少有的。
在实光进门处那个具有历史风貌的门栏的最上方有一盏四面见方的灯。当夜幕来临,从这盏灯中向四面八方射出既柔和又散发着内在力量的光。这是“一期一会”的精神。对客户,对家人,对职员,实光的这一切都贯穿着这个内涵。
责任编辑:申思茗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