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名句】举头三尺有神明 不畏人知畏己知(图)

作者:官筱彤 发表:2023-07-18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唐寅高士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慎独”和“不欺暗室”。图为明唐寅〈高士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过去的社会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想法是很普遍的。到了近代,这种观念逐渐淡化,现代人越来越不相信神的存在,即使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也无所顾忌。

这些乱象不是光靠制定制度就能改善的,唯有民众们拥有高尚的品德才是治本之道,而要拥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仰赖信仰,在“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警惕下,才能遏止这些可怕的罪行。

叶存仁廉洁的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他为官三十多年,清廉自守。在离任时,僚属们要派船来为他送行,但船却迟迟没有来。直到明月高挂时,方才见到远处划来一叶小舟。原来僚属们准备了临别赠礼,故意等到天黑时才送来,以避人耳目。

送别之情不好拂,但送行之礼不能收。于是,叶存仁赋诗写道:“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做人处世、行事为官的一种境界和操守。尽管舟行河中,月夜寂静,可避人耳目,但回避不了自己的良心。

叶存仁没有严词拒绝,仅用一首诗表明自己廉洁的态度,送礼者们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杨震为官清正

与“不畏人知畏己知”相似的故事。

东汉的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有一位名叫王密的人很能干,便举荐他当官。后来,王密担任了昌邑县县令。

有一次,杨震经过昌邑县,王密为了对提拔自己的杨震表示感谢,晚上便怀揣着“十金”晋谒杨震。

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并严肃地表示:“以前,是因为我了解你的才干,才荐你担当重任的,而你这么办,倒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顿感尴尬,但仍力争,还小声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听罢道:“你送金子给我,外人怎能不知?即使无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不知?”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好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慎独”和“不欺暗室”,即使处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仍然要坚守节操,遵循上天给人规范的道德,因为有神佛、有老天爷在看管着。

纵观古今,人类社会一旦道德沦丧,瘟疫、灾难往往就会结伴而来,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智慧、财富,是作为人应该遵行的法则,遵循这个法则的人,就能远离劫难,走向美好的未来。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