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诸葛亮”,元初盖世奇才刘秉忠。(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元代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说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王朝,非元朝莫属,这是一个首次由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庞大帝国,相对于金朝的“半壁江山”,元朝的“大统一”对中国历史影响甚深,也由于统治民族自身特色比较明显,百年荣光中留下了许多丰姿多彩的传奇故事。《元史》这样赞元世祖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以夏变夷”指的是以汉法改变蒙古法,这在当时是怎样做到的呢?《元史》评价忽必烈时代“良吏斑斑可见”,即人才辈出,朝廷风气正。而在忽必烈广招四方豪杰,实现他的雄图帝业的过程之中,必须提到一个忽必烈最为赏识和重用的汉人、首屈一指的大元开国军师刘秉忠。
精通儒、释、道 才华横溢的奇僧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原名刘侃,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出身幽州大族,先祖在辽国世代为官。后来金国灭辽,刘祖父在金国任邢州节度副使,蒙古大军攻克邢州后,刘父做了蒙古军都统。刘秉忠在蒙古人占领地出生,从小长得风骨秀异,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8岁就读遍诸子百家。由于家族是为辽金两朝都做官的汉人,刘秉忠13岁时在都元帅府当质子,赢得蒙古人对汉人的信任。刘秉忠腹有诗书,胸有大志,17岁时就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一身才华的他不甘心做个小文官,叹:“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1238年,刘秉忠弃官上武安山,当了道士。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他是个奇才,派弟子请他到天宁寺,他又皈依佛门深造,法号子聪。后来归于海云大师门下。子聪并不只读佛经,他读遍天下书,还深通《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乃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融儒、释、道三者为一身,对天下事了如指掌。有道是一世才气难压身,渐渐地,刘秉忠又开始想在这乱世中一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历史辗转到了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主掌乾坤的前夜。较之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戎马倥偬开辟大蒙古帝国,忽必烈喜爱读书,尊崇儒学,有一统天下之志。史书称他“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忽必烈曾向海云法师询问“佛法中是否有安天下之法?”海云建议他“求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忽必烈征召汉儒,深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他体悟,经略中原不能排斥汉人,要启用汉杰人才。
1242年,忽必烈又邀请海云大师讲论佛法,海云携子聪一起到漠北王府拜见忽必烈。忽必烈向这佛门师徒询问古今治乱兴亡之道及灭宋之策。交谈中,机敏的忽必烈发现子聪年仅26岁却是个盖世奇才,“岂能庙中度日?”爱惜不已,就将他留在身边。就这样,刘秉忠从深山空门又进入忽必烈的幕府,不出多日就在群僚里崭露头角,深得忽必烈器重。刘秉忠曾上书数千百言,忽必烈对他的诸多政治观点大为赞赏,均以采纳。其中包括刘秉忠出的十四安邦定国之策,建议忽必烈“尊孔子,网罗天下儒士,访名儒为国家所用。”忽必烈欣然同意;刘秉忠为邢州老百姓请愿,忽必烈也一一首肯。
忽必烈的诸葛亮 功勋卓著大隐于朝廷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忽必烈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刘力劝忽必烈勿滥杀。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赞(辅)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之言,命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号令各军在攻城后,不得妄杀。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后,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年号和国号,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刘秉忠从中原各代王朝古制中筛选出适宜蒙古之法,供世祖参考。当时朝廷旧臣、甚至连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成为穿着袈裟的军师,跟随于忽必烈,谋定方略,立法令、明礼义、劝农桑、建学校。他辅佐忽必烈“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使蒙元政权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盛的国家。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赐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刘秉忠曰“既天生万物,自随分,有安排”,坦然接受王命。《续资治通监》上说他:“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拟定国号、制定礼仪典章等诸项大事,他均亲自参与制定,以国务为己任,事无钜细。天下人称他是“易地诸葛,弥天道安”。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