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观鹏《太平春市图》,描绘新春时节乡间欢乐的景象。(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从古至今,过新年一直是华人最隆重、最丰富、最热闹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只是,古人究竟是如何过年的呢?让我们简单的回顾历史,感受一下古代的“年味”吧!
燃爆竹
提及古人过年的场景,绝对不可忽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除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可是真切地描述了宋代跨年时的民间情况。
今天的人们在过年时之所以会进行放鞭炮这一项习俗,据说就起源于古人燃爆竹的传统。古人又为何要燃爆竹呢?根据汉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一种怪兽,名叫山臊,人如果遇到它,会患上寒热病(疟疾)。幸好,山臊有一个弱点,就是怕竹子爆裂声,所以人们就用火来烧竹子,以燃烧发出的爆裂声来驱赶它。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发现将火药放在竹筒里燃烧,能发出更大的声响,“燃爆竹”这个古老的习俗开始发生了变化,“鞭炮”诞生了。
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项传统年俗,也是所有小孩子过年时最期待的一项活动了。压岁钱也称为“压祟钱”,寓意是压制邪祟,阻止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让拿到压岁钱的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清末林占梅在《乙丑除夕团圆歌》中,就描写自己给晚辈压岁钱的情景:“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在除夕团圆夜给晚辈压岁钱的同时,林占梅当然还得好好勉励子孙们要循规蹈矩,努力向上,不要放荡心性,得好好传承家教的意涵。
明清时期,压岁钱通常是用红绳穿起来,将这样一串钱给孩子。孩子在收到了用红绳穿着的压岁钱,都会小心翼翼收藏起来。
元代人吴当在《除夕有感‧其二》中描写了除夕,亦让人瞧见孩童期待“压岁钱”的剪影:“华盖芙蓉翠倚天,髙堂䌽服忆长年。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
孩童彼此还商量起爆竹和箫等玩具的事,由于孩子们显得兴奋又激动,亦能让大人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氛围。
送名片
现代人在过年时会互赠“贺卡”,以传达祝福之意,其实类似的习俗古已有之。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过年时,各家各户会在门前贴上一个红纸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信箱”,上面写着“接福”,用来放置祝福的名片。
古人过年时到亲友家拜年,如果刚好遇到对方不在家,便可以留下一张帖子,以表示自己来送过“祝福”了。而有些达官显贵交游广泛,过年时可能无法——去拜会好友,就会派遣自己的仆人带着“飞帖”去拜年。古人这种“名片”拜年,是不是也与今天的“群发简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呢?
儿童“卖痴呆”
古时,卖痴呆可是儿童的“专利”。(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卖痴呆”应该让许多人听了,只感觉到陌生且难以理解。
其实在古代,卖痴呆是儿童的“专利”,意思就是把小孩子的“痴”和“呆”去除掉,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除夕之夜人们都在守岁,到了午夜时分还毫无睡意,等待着新一年的到来。小孩子跑到大街上,沿路呼叫“卖痴啦,卖呆啦!”但是这两样东西似乎谁都不缺,从巷南走到巷北也没有人买,孩子们相见都彼此大笑。这时出现了一个老爷爷,来问价钱,小孩子天真地说:“爷爷买的话,不用钱,赊帐就行!”实在是天真烂漫又有趣极了。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