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除恐慌,相關專家反覆聲明北京不會發生大地震,然而放眼首都之外,就會發現其實地震一直以來都沒有遠離。據統計,僅8月份至今,除了內蒙古地區,就有多處發生5級以上地震:18日西藏墨脫、波密間的5.7級地震,21日四川鹽源縣的5.0級地震,以及9月2日新疆阿克陶5.9級地震。
國家地震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吳建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今年我國的地震活動有起伏,與去年同期相比更為活躍。」
27億打造「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的地震災害和防震減災工作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地震局新聞發言人李強華說,「十五」期間,中央和地方將共同投資27億多元,建設「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工程,這成了記者招待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新聞之一。
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總工程師陳會忠將這個工程概括為3網、3系統和一個基地,3網指地震觀測網、地震前兆觀測網和地面強震動觀測網,3系統則為地震活斷層探測系統、地震信息服務系統、應急指揮系統,此外還有一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訓練基地。這個觀測網路的建設工作被要求在2007年完成,也就是說,要趕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付諸實施。
陳會忠認為,倘若「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建設成功,中國的地震觀測水平足以達到國際水準,可以保證在全境之內,3.5級以上的地震都能夠被準確測出,一旦有地震發生,各種信息可以較為準確、迅速地反饋到省級乃至國家的相關部門。
地震預報「不可能像天氣預報那樣」
相對於地震觀測水平的美好前景,地震預報的工作仍然面臨著難以突破的困境。事實上地震預報一向是個世界難題,甚至有不少國外的科學家認為,實現地震預報在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不可能要求地震預報發展到天氣預報那樣的水平。」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張曉東坦言。
這當然與地震預報所面對的難度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是地球的不可入性,對於地下的各種複雜變化,目前人類並不具有可以直接探測到的技術;其次,地震發生的小概率性令科學家很難掌握足夠的樣本,因而不太可能總結出重複的經驗、規律。而地震孕育、發生的複雜性更是讓科學家們頭疼不已,地下介質非常複雜,而地震的發生往往是處於非線性的臨界狀態,也就是說,一次地震的發生實際上會受到很多因素的誘導,必然的或者偶然的。
此外,目前科技水平的侷限性也導致了地震預報的巨大難度。「地震預測首先要有新的依托技術,才能探測到地下大能量的釋放,而要做到這一步,只能指望有朝一日科學技術出現突飛猛進的質的飛躍。」張曉東如是說。
城市首先設防
直到今天,國人仍然對當年的唐山大地震心有餘悸,這次在上世紀震級並非最高的地震,卻造成了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這是一場發生在一個城市的浩劫。在地震預測技術無法突破的情況下,人們理應想到減少城市這樣的人口聚居地的傷亡的變通之策。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這個與我們一樣受盡地震之苦的國家,每天約有300次地震發生,然而,它也是全球防震、抗震做的最好的國家。5月26日,裡氏7級地震襲擊了以日本東北地區為中心的整個日本東部,除了有大約百人受傷以外,並無人員死亡。
而幾乎與此同時,5月21日,地震波及了阿爾及利亞的整個北部地區,6.8級的地震造成了至少2162人死亡,1000多人下落不明,8965人受傷,5.1萬人無家可歸。
「巨大的反差源於日本人對城市中建築物設防的重視,」張曉東指出。所謂地震設防,是以樓房面臨地震時所表現出的烈度為衡量標準的。
事實上,面對地震的難預測性,地震設防已經被認為是人類減少地震傷亡的最佳手段。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第4代地震區劃圖,規定在不同的地區,建築物要採用不同的設防標準。
當然還有對整個城市規劃的考慮。陳會忠指出,對於地下活斷層的考慮是必不可少的。活斷層是一種近代仍有活動記錄,並且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發生錯動的斷層。由於斷層活動是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因此,倘若建築物離開活斷層相當的距離,地震時其所受到的損害就會減少很多。反過來說,即便建築物再牢固,如果是建在活斷層的附近,地震時一樣會遭受較大的損失。
在奧運的名義下
劉先生從小就生活在地震的恐慌之中。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來自於山東西南部的他,年紀不大,就已經經歷了若干次的小型地震,(最大的一次為5.4級),以及更多次的因為謠言而被折騰得心神不寧。
這種恐慌一直到他來北京後才有所緩和,因為據老人們說,北京的樓要比家鄉的「結實」得多。
確實如此,據張曉東介紹,如今北京的樓房統一要求達到8度設防的標準,即可以抵禦6級地震。
而2008年奧運會的即將來臨,也使得北京諸多大型建築物的防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據陳會忠介紹,從前年起,國家地震局就對奧林匹克公園進行了全面的活斷層探測工作,以保證所有的奧運場館都沒有建在活斷層的附近,如今這些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然而奧運會的衝擊所帶來的影響在全國範圍內畢竟有限。像劉先生這樣生活在地震恐慌中的非北京人絕不在少數。
張曉東認為,我們與日本相比,對於城市建築物設防工作的欠缺,絕不是因為技術上沒有達到,而是與我國的國土面積和實際經濟實力密切相關。事實上,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建築的防震標準尚沒有建立起嚴格的評估機制,只能「依賴於建築商們的遵守誠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