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作者:李德民 發表:2005-03-10 08: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人合一」觀乃是其精髓所在。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辭傳》裡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之所以能「與天地准」,「彌綸天地之道」,是因為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黃帝內經.素問》)強調:「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寥寥數語古代聖賢即告訴我們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到了漢朝,更有董仲舒明確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天人合一」觀根深蒂固地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和科學之中,如古代天文、曆法、醫學、琴棋書畫等等。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也無不體現著這一理念,像「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它反映到當時的各行各業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文曆法方面。天文觀測是朝廷裡的一個重要部門,儒家經典《周禮》的官制中就有記載。中國古代負責天文觀測的是太史局(歷代名稱不一,或叫司天監、欽天監、靈臺),負責的官員稱太史令,官位為五品下,年祿六百石。即使朝代更迭,但是太史令的官職卻無更改。

在當今系統、全面的天文學專著中,以史記《天官書》為最古。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天上星辰是天的官員或官廳,天上、人間互為對應。天上日、月運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星及其它星辰的變化,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太陽黑子等星象,兆示著災異、祥瑞,或人亡政息,或政通人和。如果是凶像,那麼就應該「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也就是說上上之策是修德,其次是改革政事,再其次是就事論事,有危事才加以挽救,又其次是禮神以禳除災害,下下策者是不採取任何措施。司馬遷更是歷舉史實說明,沒有一件事不是天象先表現出來,然後在人間得到應驗的。

其中有:

秦始皇在位時,十五年之間彗星出現了四次,最長的達到八十多天,彗星之長或者橫空而過的。後來,秦朝果然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對外又攘除四周的夷人,死人如亂麻,因而有張楚王等人共同起兵。前後三十多年之間,兵相踐踏致死者,不可勝數。自蚩尤以來,還沒有如此殘酷的。

項羽援救巨鹿時,枉矢星西流,此後,山東諸侯兵聯合起來,西行破秦,坑殺秦朝降兵,屠滅咸陽城。

漢朝興起時,木、火、土、金、水五星會聚於東井宿之中。

匈奴兵圍漢高祖於平城,在參、畢二宿附近,月暈多至七重。

諸呂作亂,有日食發生,即使白晝也黑暗無光。

吳、楚等七國叛亂,有彗星長達數丈,天狗星經過梁國的郊野。七國兵起之後,以致屍橫血流於梁國城下。

……

由上可見,人類社會的變化興衰與天象的變化是有密切相聯的,天象的變化兆示著人間的戰爭、朝代的更迭,等等。天、地、人三者之間如果達到和諧,在人則與天地同壽,在天是日、月、星辰的運行正常,在地則是風調雨順、萬物繁茂、五穀豐登,在社會是人人安居樂業、「路無拾遺,夜不閉戶。」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達不到平衡,在人會患疾病、瘟疫流行,在天則有異常星象的出現,在地則萬物凋零、有地震、洪水、乾旱等等天災的發生,反映到社會則是道德頹廢、亂象叢生、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看當今的中國,瘟疫流行、沙塵暴、地震、洪水、颱風、高溫、蝗蟲等天災肆虐中華大地;整個社會道德敗壞、社會矛盾激化,真是天怒人怨。這樣的天意的反映難道不是獨裁者的暴政禍亂所致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