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戲曲
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回大陸返鄉,看過幾場國劇,以一場武戲為例,是取材於《說岳全傳》的岳飛抗金故事:《八大錘》(注1)。開場外國看客都聚精會神地欣賞,因為是較低層次的武打藝術:四員錘將揮舞著八柄形狀各異的短錘,披著不同色彩亮麗的盔甲,把一位粉袍雙搶小將圍在中央,四枚槍尖招架八個大錘,錘舞槍旋,絲毫不亂,煞是好看,顯出小將武藝高強。
下一折《斷臂》轉入文戲層次,宋軍統帥岳飛帳下幕賓文人王佐在燈下不斷翻書,在尋找什麼?白人看客莫名其妙。
但看中文字幕,中國人可略知來龍去脈:王佐唱:"。。。。。。為國家秉忠心。。。。。。晝夜奔忙。想當年在洞庭逍遙放蕩,到如今食君祿未報宋王;岳大哥他待我手足一樣,我王佐無功勞怎受榮光?"原來這位文人王佐曾隨流寇楊幺造反而在洞庭湖中生活放蕩,受岳飛感化,浪子回頭,決心報國。
他知道無敵小將本來是宋朝將軍後代,但小將本人不知,已被金國元帥養為義子(注2)。文人王佐在從古書中汲取智慧:漢朝蘇武故事給他以精神力量;戰國時代要離斷臂行刺的故事給他以啟發。為贏得敵方信任,他右手揮劍自斷左臂,從兩層高桌,倒毛(注3)翻跌而下,痛昏過去。
看懂情節的看客都會為岳家軍的愛國情懷而感動。這層儒文化中的氣節、忠義、誓死救民報國,通過唱、念、做、摔,被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寓教於樂,在落幕的一片掌聲之中感"化"了觀眾。
但這"化"中之"文"還有遞進式的更深層次,下一折《說書》是表演王佐斷臂詐降取得信任後,為勸降無敵小將陸文龍,假作說書人大講評書:桌上驚堂木一拍,定場詩念道:
"烈烈三皇五帝,
功名虞舜商周,
七雄五霸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
白茫茫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
講什麼龍爭虎鬥!"
(用白話可解釋為:
偉大的三皇五帝(注4),
顯赫的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
五霸七雄威武一時,
瞬間興起又滅亡,換了別人;
青色竹簡上留下幾行名姓,
白茫茫大地上留下無數荒丘,
前人留下田地,後人收穫,
你死我活的爭鬥有啥意思。?!)
一下子把觀眾引到了五千年前,從華夏歷史長河觀看人生,把舞臺小天地升華到天地大舞臺;歷史也是戲劇。
定場詩畫龍點睛:從三皇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幾千年是一整套連臺本戲,演員全不知道自己也是觀眾,觀眾更不知道自己也在演戲!每個人一生中都在扮演角色,演好了,演砸了,都在自己。
乙、 小說
以"三國演義"為例,拍成電影,導演、演員往往並不懂得其"化"中之"文", 不知表演的是什麼內涵?
三國時代歷史的真實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是曹操在行軍中所見。"出門何所見,百骨蔽平原"這是建安七子(注5)中王粲《七哀》詩之一。黃巾軍造反釀成大屠殺,繼之以軍閥混戰。
但在戰亂時代,有善有惡,有愚有智,有野蠻,有禮儀。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通過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表現得生動而直觀,深入到婦孺老幼之心,耳熟能詳:人心與獸性,是非分明;歷史升華為道德,體現了歷史的目的性,為最後的一幕作鋪墊。如《紅樓夢》中所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使後人能看破紅塵,識別真偽正邪。
至於《三國演義》卷頭詩,和《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一樣,和《八大錘》中的定場詩屬於同一思維,這貫穿於中國小說、戲曲之中,所以魯迅無可奈何地說:"國人骨子裡比較多的還是道家精神。中國文化的根柢在道家。"
丙、 哲學
晉代葛洪(公元283-363)是諸子百家的研究家。他的評價可作參考:
"儒者博而寡要,(儒家廣博而少精粹)勞而無功;(耗盡精力而沒收效)墨者儉而難遵,(墨家過於節儉,難於遵守)不可偏循;(不可片面去循求)法者嚴而少恩,(法家嚴厲,缺少慈愛)傷破仁義。(傷害了仁,破壞了義)唯道家之教(唯有道家的教導)使人精神專一,(不會虛耗)動合無形,(動態與化合沒有形狀)包儒、墨之善,(包涵了儒、墨兩家的善)總名法之要,(總括了名家、法家的要點)與時遷移,(隨時勢而轉移)應物變化,(反應事物的變化)旨約而易明,(宗旨少而精,容易領會)事少而功多,(無為而無不為)務在全大宗之樸,(任務在於保全最原始的純潔)守真正之源也。(守住真與正的源頭)"
至於孔子與老子的不同:葛洪說,
"仲尼,儒者之聖也;老子,得道之聖也。(孔子是儒家聖人;老子是得道的聖人)儒教近而易見,(儒家教化,貼近世俗,容易看見)故宗之者眾焉。(所以繼承的人多)道者,意遠而難識,(道,寓意深遠,難以認識)故達之者寡焉。(所以得到要領的人極少)"
"道者,萬殊之源也;(道是萬種不同事物的本源)儒者,大淳之流也。(儒家是大眾的潮流)三皇以往,道治也,(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是循道而治)帝王以來,儒教也。(黃帝以後是儒的教化)"
"談者咸知高世之敦樸(談論的人,都知道三皇時代的世道敦厚純樸)而薄季世之澆散(而批評後世的污染與解體)何獨重於仲尼而輕老氏呼?(為什麼唯獨重視孔子而輕視老子呢?)是玩華藻於木末(是欣賞樹上之花朵)而不知所生之有本也。(而不知花朵是有來源的)何異呼貴明珠而賤淵潭,(這與珍貴著明珠而輕賤產生明珠的深淵有什麼不同)愛和璧而惡荊山,(喜愛和氏之璧而討厭產地荊山)不知淵潭者,明珠之所自出;荊山者,和璧之所由生也。"(《抱樸子。內篇。塞難》)(注6)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是儒的本源;儒是道的末節)(《抱樸子。內篇》)
但是老子也不是中華文明之源,他的《道德經》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說出來的不是道)也就是說"道"的具體內涵,老子說不出來也不知道。
在老子之前還有黃帝,著有《陰符經》開頭就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察宇宙的規律。執行宇宙的命令,全部真理都在這裡。)也沒說出道的具體內容。
《黃帝四書》在西漢後已失傳兩千多年,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文物中被發現,其中《道原經》講了道的本原:"道同太虛"(道最早等同於無邊的虛空)"茫茫昧昧,未有明晦"(混混沌沌,沒明沒暗)這不像是在銀河系以外,倒像是在包括銀河系及無數河外星系的總星系之外。而"道"本身也無語言表達其具體內容。
中國人不知,外國人更不知。
若參考外域,倒是四百年前有位研究中華文化的傳教士法國人韋伯(漢語名字大概叫湯若望)說:"充滿智慧而古老的天朝裡的一切知識都可以溯源到伏羲和《易經》。這位聖王便是中國的精神和智慧之父;伏羲據說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並在黃河邊上有過一次奇遇:他遇到一匹龍馬給他帶來了八卦圖。伏羲便由八卦圖獲得了語言和一切事物的知識。據說八卦來自太極。而太極則通過互補的陰和陽控制著一切事物。伏羲是第一位預言家,是神的啟示的接收者。"(注7)這倒是"神傳文化"一詞很好的說明, 而中國傳統文化一般是指成為主流的儒文化。
抱樸子說"凡言道者。上自兩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凡談論"道"的人,最上面來自兩儀陰和陽,下面通達到宇宙萬物,都由"道"而來。)
1924年詩人徐志摩請來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華講演,談到當時中國的崇拜西方熱潮時說:"中國的科學是對萬物旋律的掌握"(注8)
英國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史的李約瑟博士談到中國文化之根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樹沒有了根一樣"
但是"道"至今沒有語言表達,最高的表達只是圖畫思維:太極圖。
這一神秘的園圖外園而內偶,中分弧線,究竟有什莫高深內涵?請教海內外通人。筆者也將繼續為文,探索中華文明之源。
註釋:
(1)《八大錘》為國劇傳統劇目,以劇中宋營四將四柄八個錘頭取名。
(2)見《說岳》故事,陸安州守將陸登守城被金兵攻破,夫妻自殺殉國,金軍統帥完顏兀珠四太子,憫其忠烈,收養陸家孤兒做義子,請名家教以雙搶絕技,長大後到前線,天下無敵,四名錘將也難取勝,岳飛帳下幕賓王佐,斷臂詐降金營,以說評書,講解陸氏家史圖畫的方式,勸文龍反金軍,歸宋營。
(3)倒毛:為國劇術語,倒翻跟頭。
(4)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帝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見《金樓子》及《帝王世紀》)
(5)建安七子:東漢漢獻帝建安時代,有名的七位詩人:包括王粲、孔融、陳琳、徐干、阮瑀、劉楨七人,也稱"鄴中七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寫的詩也屬於建安詩體。
(6)葛洪:(283-363)晉代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樸子,著有《抱樸子》一書。上承漢代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下對梁元帝《金樓子》,顏之推《顏氏家訓》都有重要影響。
(7)摘自數學史家弗蘭克。施維茨之數學史論文《萊布尼茲、《易經》和中國人的宗教轉化》
(載在美國數學協會(MAA)機關刊物《數學雜誌》(Mathematics Magazine)
(8)見《泰戈爾訪華講演錄》
来源:自由聖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