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現代人喜歡喝菊花茶,古人老早就知道要在重陽節之際來享受菊花茶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今日是黃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因為九九之音,所以具備長長久久的長壽之意,此吉祥佳節亦演變為「敬老節」。因為古時民間在這天會舉行登高習俗,因此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據南朝梁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所載: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宴設於臺榭。
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繫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從這一段古籍記載可知,雖然作者宗懍表示不知道九月九日舉行宴會的習俗是從哪一個朝代開始,但重陽節對古人來說甚是重要。否則那一日豈會遵行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等重陽習俗呢?
《續齊諧記》記載的重陽故事
宗懔轉引自《續齊諧記》的故事倒也告訴後人,古人對於重陽節的奇特想像:
汝南人桓景跟隨著仙人費長房學仙術。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發生大災厄,你趕快速速交代家人縫製囊袋,囊中要裝盛茱萸,並要將它繫在臂上,隨後登山飲用菊花酒。這樣,災禍勢必可以消除。』桓景聽從費長房的話,舉家登山。傍晚返家時,見到雞犬牛羊都同時之間突然暴斃。桓景將此事告訴了費長房,費長房聽完此事後,則說︰「這樣就可以代替受難了。」如今世人之所以習慣在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則配戴茱萸囊,都是受到這件事情所影響的。
《西京雜記》記載的重陽故事
然而,上述的是根據《續齊諧記》所載,是最簡短的版本。因為後人又為這則傳說添枝加葉,所以關於桓景的重陽故事還有數則更豐富更具傳說色彩的長篇版本。另外,作者仍未確定是東晉葛洪還是漢朝劉歆的古代小說集《西京雜記》亦有相關記載:
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叚儒妻。說在宮內時,見戚夫人侍高帝,嘗以趙王如意為言,而高祖思之,幾半日不言……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這一記載主要是說,漢宮有舉行重陽習俗的慣例,自從漢高祖劉邦寵愛的妃子戚夫人被狠毒的皇后呂雉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呂雉安排出了宮。賈佩蘭則對他人描述宮廷見聞。於是,九月九日得佩茱萸、吃蓬餌、飲用菊華酒,來圖個長壽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至此往後,百姓就懂得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摘採菊花與其莖葉,混著黍米來釀製重陽節所喝的菊華酒了。
當然,這一項傳說的可信度仍是受到質疑的,不過民間注重重陽習俗倒是不虛。
如今,重陽節的習俗基調不乏求取長壽。民間也多半喜歡進行出遊觀賞風景或欣賞菊花、登高望遠、吃重陽糕或喝菊花酒等活動。在這個美好的吉祥日子裡,期望大家都能因為登高賞景或吃食佳餚而順利達到去病健身、身心舒暢的良效。
古代百姓早就懂得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摘採菊花與其莖葉,混著黍米來釀製重陽節所喝的菊華酒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考資料
曉芸〈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
典故出處:《荊楚歲時記》
《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西京雜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惠西成、西子主編《中國民俗大觀(下冊)》(台北:漢欣文化,1993)
李少林主編《中華禁忌》(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解人頤》《淮南子》《全後漢文》《意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王充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下)》(台北:台灣古籍,2000)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