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寶,濕邪才要去除。(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有病的人體內,是頑固的濕邪;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裡伺機行事。那麼,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這年頭,不管懂不懂中醫的人都把「祛濕」掛在嘴邊,的確,濕氣可以引發很多疾病,但是,它真的這麼可怕嗎?
有一次,很巧看到一個醫生(自己很好的朋友)幫人家看病,他看了病人的舌苔之後,斷定濕氣很重,所以在開方的時候就非常不客氣地加了很多燥濕的藥,而且跟病人說,他這病是濕氣重,去去濕就可以了。
然而,他所說的濕氣重的舌苔類型其實只是舌苔薄白稍微濕潤一點,是較好的舌苔相,根本不能算是濕氣重。如果一個人的舌苔幾乎沒有,也沒有濕潤之象,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濕氣致病嗎?
現代的網上很多養生文章,動不動就說濕氣致病,其實他們沒有界定清楚,濕氣是一種正常的因素,其實並不會致病,只有當濕氣過盛之後,才會困脾,才致病。所以有一句話,「瘦子以濕氣為寶」,試想,如果濕氣是致病因素的話,為什麼會說是寶貝呢?
所以,濕氣只有在太過的時候,舌苔表現為厚膩,這個時候才是致病的,而此時的濕氣不叫濕氣,而叫「濕邪」。若舌苔表現非常乾燥,根本就看不見水氣的影子,這個時候病人往往表現為口乾渴等,這個時候是濕氣太少,表現為燥邪。
總結一句話,濕氣不致病,有時候還可以治病;濕邪才致病,才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濕氣有什麼作用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如果人身無濕氣,則不能潤之,比如皮膚乾燥,其實就是濕氣潤之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如果在燥邪很重的情況下,大家還不分青紅皂白欲將體內的濕氣趕盡殺絕,最後難受的是自己,在燥邪非常猖獗的年份,濕氣反而可以幫人體抵制燥邪,可以治病。
濕氣還是人體津液的來源,人飲水,進入胃中,便成了水榖精微物質,很大一部分便是濕氣,如果經過脾、肺、腎膀胱等的氣化之後,其實就變成了人的津液,如果身體內沒有濕氣,脾、三焦拿什麼來運化呢?
如何保護我們的濕氣
濕氣是寶,濕邪才要去除,現代很多人不分青紅皂白要清除濕氣,這是在傷害健康而不自知呀!所以對於大部分人,最好不要再隨意無節制地吃紅豆、薏米之類的食物了,除非確認真的是濕邪重,不然患皮膚乾燥、皮膚疾病的機率將會大大升高。
還要注意,少吹風,特別是出汗之後,毛孔打開,再吹風的話,濕氣將不再是你的「糧食」,而會與寒邪、風邪一起變成惡魔傷害你的身體。
盡量不腹瀉,不拉肚子,因為腹瀉將使人失去很多津液,說白了就是濕氣。所以,保護濕氣,脾胃很重要!
責任編輯:岳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