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6月28日訊】據維基官網發布的數據,2019年以色列的總人口是9百萬人,其中約75%的以色列國民是猶太族(其餘的是阿拉伯族、德魯茲族等其它民族),而截至2018年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是2154.2萬,就是說,以色列全國的總人口只有北京市的41%,但是截至2019年,以色列就已經總共獲得了12個諾貝爾獎了!(以色列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可是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國家,它邊上的一個鄰國卻一直叫囂著要把它從地圖上抹掉!
以色列前總統西蒙.佩雷斯的母親是典型的猶太人。他每天放學回家,母親都會問:「今天你在課堂上是否問過老師一個他回答不上來的問題?」這種勇於提問、鼓勵懷疑的精神世代相傳,早已融入了以色列國民的血液。
以色列人保持著猶太文化的特徵——懷疑和爭辯。
在以色列,「兩個猶太人會有3種觀點」。公司裡常有這樣的現象:員工和老闆因觀點不一致而吵得不可開交,但爭論結束後,老闆並不會因為下屬「抗上」而「冷落」他,反而鼓勵下屬保持獨立和創新。
在這個國家的各種場合,都能看到人們在進行激烈的集體討論。有趣的是,往往由地位最低或年紀最小的先發言,從而避免他們「唯權威人士是從」。如此,每個人暢所欲言,頭腦風暴激發人們的靈感和創意。這種不囿於現狀,敢於挑戰傳統和權威的民族特性,構成了其創新精神的源泉,孕育出創新的文化土壤。
懷疑和創新造就了這個國家12位諾貝爾獎得主,讓以色列在短短60多年的時間裏成長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創新國度」。但這條創新之路,也並非天然產物,而是後天習得。國土面積不大,難以形成足夠的國內市場;周邊環境複雜,難以擁有可以依靠的地區市場;自然資源匱乏,難以走傳統發展的路子。因此,以色列被迫另闢蹊徑,建立了政企分擔風險、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戰略,通過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基本實現了國家夢。
以色列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之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93年的1.6萬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4.1萬美元,佔全球第21位(世界銀行數據);近六成出口商品是高科技產品。據彭博社今年1月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以色列總體排名第五,超過美國和新加坡,研發費用佔國內生產總值4.3%,高居各國榜首。此外,以色列每百萬人口中高學歷勞工的比例和專業研究人員數量都位列第四。高達45%的以色列人口受過高等教育。
教育是決定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這片狹小的土地上存在著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等4所世界一流大學。
以色列的教育重視閱讀。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習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據聯合國的一項統計顯示,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量為64本。在以色列,不論是在咖啡館還是在機場,不論是開出租的司機還是上班族,他們的手裡永遠有一本書。
以色列的教育還寬容失敗。在以色列每年誕生的500多家創新企業中,六成是失敗的。以色列人堅信,失敗很重要,曾經失敗過的人更容易成功。這種對待失敗的獨特態度讓更多人樂此不疲地投入到創業大軍中。
以色列人的創新基因,讓那片曾經「荒涼、貧瘠、沒有希望的土地」變成「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以色列依靠創新走到今天,仍將依靠創新走向明天。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責任編輯:華啟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