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扁鵲三兄弟是怎樣醫病的?(圖)


据古書記載,神醫扁鵲能將棺中之人救活。
据古書記載,神醫扁鵲能將棺中之人救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史記》載,魏文侯曾問扁鵲:「你們三兄弟中誰最善於當醫生?」扁鵲回答說:「長兄醫術最好,仲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說:「可以說出來聽一聽嗎?」扁鵲說:「長兄治病,是治於病情未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仲兄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鄉里。而我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這便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扁鵲三兄弟故事。這個故事形象地說出了醫生的最高境界並不是病重時藥到病除,而是能治未病的神醫。在中國古代醫學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治未病」始於《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此後,「治未病」理念貫穿中醫學發展的始終。從馬王堆的導引圖、華佗的五禽戲,到運動、飲食、心理諸方面的系列養生方法,經兩千多年的充實完善,中醫形成了系統的「治未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治未病」的三種境界,首先是「未病先防」,著眼於未雨綢繆,保身長全;其次是「既病防變」著力於料在機先,阻截傳變,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愈後防復」立足於扶助正氣,強身健體,防止疾病復發。核心在一個「防」字,體現了「預防為主」思想,強調保養身體,培育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國的古人都知道:如果人的身體被邪靈附體了,開始時人不會有任何感覺,後來可能體質漸弱,最後當附體把人體的精華之氣採盡之後,人也就成了一個沒有精神的軀殼,可能癱瘓在床、活的有氣無力,也可能早逝而亡,命喪黃泉。所以,驅邪扶正宜早不宜遲。

在現實社會中,能夠明白並做到「治病驅邪宜早不宜遲」的並不是很多,就像不聽扁鵲勸告的蔡桓公,當病入膏肓時,只有一死。當善意的勸解和提醒出現時,固執的人們往往以各種藉口和理由去排斥。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真正對你負責的人,才會勸你未雨綢繆,告訴你治病驅邪宜早不宜遲。

當你聽到別人的提醒時,首先要心懷感恩地理解對方的善意,因為只有好心人才會勸善;其次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剛愎自用,要冷靜下來,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別人的道理,因為只有理性才能明辨,防患於未然。



責任編輯:李雲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