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漢與菩薩的穿戴亮麗不同談起(圖)

--修行與人生11

作者:千帆 發表:2024-02-15 19: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從羅漢與菩薩的穿戴亮麗不同談起
羅漢與菩薩的穿戴差異體現了其境界的差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很多人對於羅漢的認識來源於濟公和尚,我們看到的是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對於別人的嗤笑他都無所謂,但是我們看到廟裡供著的菩薩卻不但衣著光鮮,塗脂抹粉還戴耳環項鏈,這些著裝的差異其實是修煉的境界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悟道的三個層次決定的。

說到悟道,大家一定覺得玄而又玄,但是讀過金剛經的朋友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金剛經又被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其中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羅密的意思是到達彼岸。因此金剛經就是脫離苦海而到達彼岸的經典。我們講的悟道就是一種智慧,一種俯視紅塵,用更高維度的角度、情感、思想去觀照世間萬象而不著相。這種不著相是看透萬象運行的底層規律,然後進退自如的狀態。

悟道修行有三個境界,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自未得渡而先渡人者的所謂菩薩發心,意思是有些人自己未曾得道,但是願意先幫助別人,救助別人做善事,這些人雖然沒有悟道,但是有菩薩心腸,這種人就像金剛經裡佛陀所說的那些用恆河沙一樣多的財富去救助窮人,他們有菩薩心腸,但是救濟窮人不能根本解決世間苦難。這樣的善人不是修道之人,他們的菩薩心腸是天生的,像一種天賦,沒有人教他們去行善,他們天生如此。所以人們把這種人稱為菩薩下凡,星宿下凡。他們的行善與他們自己是否悟道無關,與他們的智慧無關。

這些年人心不古,出現不少利用別人的善良而做壞事的人,讓人寒了心,因此很多人說,善良要有鋒芒,善良要長牙齒,否則善就成為惡的獵物,有時善還會成為惡的幫凶。所謂無智慧不善良,說的就是沒有智慧的善良大概率會成為惡。從這種角度講,第一層的菩薩發心始於一種天命一樣的自發的善良之心,因為自身缺乏一定的悟,在人世間難免會遭遇挫折,在末法時代的今天甚至會稀裡糊塗淪為惡的幫凶。

第二層是自覺已圓,不為眾生。自覺已圓是說自己的覺悟和修行已經圓滿,但是並不去教化他人,這種離開人世的一切只專注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只成就自己的道,在佛教中被歸類到小乘佛教,羅漢就是自己得道後就一溜煙跑了,對世間的一切看作空,不看不聽不管,只顧自己。我們的禪宗就是如此,一個空,一個清靜,其他的就基本隔絕。

反觀到現實,有一些很厲害的人,他們個人的修為很高,維度很高,但是他們要麼只顧修自己,要麼用自己的高維度為自己謀得入世的手段和因果。這有點像我們的士人文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悟道在第二層的人能在高維度上善其身,但並沒有兼濟天下的普世觀照,他們頂多是這個世間的清醒者和逍遙者。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若能達到這個層面就已經是萬里挑一了。看透萬象,看透自己,洞悉生命的本質,就像武俠小說裡那些突然領悟了秘籍精髓,終成一代宗師卻隱匿江湖的高人一樣,他們已經無爭無為,或者就大爭大為。自覺已圓彷彿是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是一種自我圓滿。

第三層是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意思是自我修行圓滿同時還能覺知眾生,見眾生相,教化眾生,這就是現世的佛,是如來應世了。能達到這種境界者就是菩薩。在佛教裡歸為大乘佛教。所以為什麼你看到菩薩的像一個個都是衣著打扮光鮮靚麗,又戴耳環,又戴項鏈,塗脂抹粉。

因為菩薩要入世救人的,是要教化他人的。他們的形是入世的,但是他們的心卻是出世的。所謂出世是了悟世間一切苦,一切煩惱,一切貪嗔痴慢疑的,他們脫出塵埃並看透塵埃,獲得超越塵埃的智慧,凌駕於規律,因此一切都是不著相的。這樣的人如果入世,那麼一定是來自於高維空間而降維於此空間者。

這就像這個世間裡一些可能默默無聞但卻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為眾生創造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比如出山前的川普前總統。你可能看不見他們所做的很多事情,但他們的一生都貢獻在利國利民的事業中了。這樣的事業往往需要超常的耐力,需要卓越的智慧,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需要耐得住的寂寞,這就像一場修行,在一點一滴的失敗和改進之間,悟道蒼生。

悟道不是玄而又玄的事,說到底一切的悟道就在於自己的心。當你一念虔信,那麼道就在這裡。道在心中莫外求,靈山只在汝心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悟道一詞耽誤了多少人,他們總認為心外有一個道,有一個叫做開悟的東西,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師父住在深山老林裡,因而終日想盡辦法,窮盡思維要上山找仙人找師父,讓那個師父幫自己找到那個開悟的東西。要知道佛法所探究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真正的自我。因此所謂的悟道,換句話說就是找到真正的自我。

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當下的思想就是我們。因此悟道就是探究我們當下的思想,探究我們當下的思想有哪些狀態。悟道是探究思想本體,而不是探究思想的對象。研究思想對象那是心理學,有些修行者往往錯把自己當作心理學家,比如看到金子就想這是石頭,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追求;看到別人享受榮華富貴就想名利財富雖好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等等,這些都在研究心的對象,心的所緣而不是心的本體。這種方法不可能悟道,最多只能減輕心的煩惱,為將來往生天道準備資糧。當然能在紅塵中如此看淡名利,金子已經是很不錯了,將來或許可以往生天道當天人,但照樣不能脫離輪迴之苦。

因此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要在當下的思想上下功夫,而不是滿足於研究思想的對象。修行是悟自心而非悟所緣。真正的修行是隨順萬物,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神秘體驗的目的去修,也不是為了獲得他人對你的肯定,那只是一種自我操控式的努力,無疑給自己設置了一道枷鎖和障礙,所謂的認知障。

真正的修行是要放下你認為的成為什麼,體驗到什麼,感知到什麼,而是不帶任何評判,只是純粹的覺知當下。當你越來越深入於當下的觀照中,所有的客體就會順其自然地運行,那個真正的自己就顯現出來了。

佛家說八萬四千法門,道家說三千六百法門,無論哪一種基本是在上師的護佑下依佛法和道法修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身心同時發生變化。修行的具體方法隨修煉法門和個人根器因緣的不同而異,佛家有戒、定、慧;道家有金丹大道,採藥煉丹,但是只要是正的修煉法門都要求修煉者具有極高的道德標準和思想境界。所以一個修行者的起步最起碼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好人或正人君子,但又不僅僅於此。

我們困在自己思想的牢籠中卻渾然不覺,作繭自縛在已經固化的信息繭房中,修行的人朝思暮想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想要接納宇宙的愛和能量,這沒什麼不好,然而如果不去面對人生和人性的陰暗面,雖然沐浴光明之中自我感覺良好,長此以往畢竟會產生問題,只有面對我們自己最不想看到的那部分,接納並理解它們才能實現心靈的平衡和寧靜。如果不能明心見性,那麼煩惱便無止無休,終不能了脫生死。如果不能明心見性就難辨邪正真假,也看不到自己的習氣毛病,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未必能解求不得之苦。

性即本心,若無法見本心,即使學再多的佛法也毫無益處。明瞭本心見了佛性便是大智慧,悟道方知天命。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注定。

人生在世根本就是一場心靈的體驗,一場內在的修行,一段靈魂的歷練,每個人都會經歷前世不能經歷的苦難與奇事。有的人是為了感悟愛的真諦;有的人的課題是用公正的判斷來傾聽理解和回應別人的看法;還有的人是為了尋找一個安寧的心境,尋找人生的意義。

佛家講慈悲喜舍,普渡眾生,道家講上善若水。禪宗講開悟之前砍柴、挑水、吃飯,開悟之後還是砍柴、挑水、吃飯。所以當一個人找到了自我,徹底明白了我是誰,看清了這個世界之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人和東西可以被愛或不被愛,沒有什麼東西會帶來歡喜或不歡喜。沒有什麼事物會讓我們感到寧靜或不寧靜。我們不再去干涉任何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這個存在的本身就是寂靜,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