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超过五成职场人面临职场危机。许多人面对发展无方向、升职无期望、薪资提不上、健康度下降、被新人替代、职位受冷落等种种职场危机。该如何面对渡过职场危机?发展空间有限该怎么办?
职场危机感,到底是为何?
其实我们经常都在讲人要有危机意识,这里的危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若放到职场来讲,就是职业竞争意识。其实危机感恰恰反映了目前职场人士对于自己工作现状的不满,要么是职业给予满足不了自己,要么是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要么是竞争过于激烈,自己不够自信。总的来说目前职场人士大多处于职业发展模糊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的状况。
出现这个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主要有:
1、社会价值标尺和急功近利心态
什么是社会价值标尺呢?简单说,这是一种社会观念,如大家总认为白领比蓝领好,蓝领比农民工好,国家单位比私营企业好,研究生比本科强。又好比薪水高权位高就意味着成功。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尺。
但社会标尺慢慢影响者职场人士的时候,他们内心就会被社会标尺牵制,这样就会往社会标尺的方向靠近。然后自己看着自己领的领子不满意,看着自己的薪水不好意思说给别人,看着自己的职位似乎不太起眼,看着自己的学历会想要不要再读个高一点的……
社会价值标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存,很多是追求自身的社会认同感。但往往对于初入职场或者职业发展并不是很快速的人士来讲,若拿社会价值标尺来看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则会使得自己一定会“危机四伏”,幸福感流失。
另外,现在的职场人士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着自己要在短期内发展起来。总想着或者好的投入或投资就应该有好的结果或回报。
最近网上有一则关于“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的报道,说的是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称,自己只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被父亲恶语相加,家人觉得他很“丢脸”。这位父亲就是典型的“付出就有回报”的模式,父亲觉得儿子作为北大毕业生,“一年挣上百万应该毫无压力”,甚至在亲戚面前这样夸口过。
而且这么多年自己为小孩付出很多,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愿意花钱投资最好的教育,好不容易小孩能读上全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这些年培养孩子上北大是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尽管辛苦,但内心有时会很欣慰,因为这位父亲会觉得:“嗯,读完北大,小孩一定会找到个好工作,以后不会再烦啦,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
越是对于付出的期望越多,就越容易会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急功近利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如果老是盯着结果看的话,就会想着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而会忘记过程的美和体验。
因此,在职场里,如果毕业3年还没有拿到年薪十万,或者还没有做到主管,还没有买房买车等等,就会“危机四伏”,甚至有时还在苦恼,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就是没有好的回报?
2、当初的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这几年开始在国内盛行,有的大学都开始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现在很多的职场人士来讲职业规划还是有些陌生,他们当时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地凭感觉或者外在的一种选择模式,包含父母的影响。
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从小生活安定的生活里,基本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如果你问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回答到是没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时找工作自己原本想去上海去拼拼,想着上海竞争太激烈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于是放弃。
后来听了父母的,回到家乡的三线城市做老师。工作两年后,不安现实,但是想想自己还能做好什么、能转到什么职业等之类问题时,又放弃了!但慢慢还是觉得比自己的同学发展要满,收入也不多。面对婚姻、家庭,他选择了忍着坚持。
这人是我的一个研究生学生。他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职业安全感在影响他。安全感就是一个人感到舒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交往,对这个区域的人和是感觉到很舒适。每个人的这个安全区域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害怕失败和改变而形成的。
为了遇到更少的创伤,更少的失败,更少的不舒服,我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自己认为可靠安全的空间。因为任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和不测,都是我们担心的。
另外就是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优势和内心需求,因此在择业时基本都是社会价值标尺或者父母的价值标尺,然后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就选择跳槽,但职业定位仍然不清晰,跳槽似乎是自己的常客。他们其实很想定位,但苦于无法。
在没有方向的跳槽下,自己的职业积累和经验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严重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于是后面的危机感自然就会出现。
无论是职业规划不清晰还是存在职业安全感,这些都会导致以后一个人在职场出现的危机感。
该如何度过职场危机?
其实职业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简单总结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生存期(1-3年),这个阶段是所有人都面临过的阶段,你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工作,前1-3年是一个生存期,有些人一年就定位了,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生存期就是你要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个时期的关健词,首先你要拿到这个职业的准入,这个时期要更加勤奋一点,不停的投入你的工作、扩大你的社交、积累你的人脉,这可能会让你找到更好的资源。
第二阶段是定位期(3-5年),这个阶段属于职业稳定下来的阶段。专注于你想从事的领域,然后去投资、去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阶段就是发展期(5-15年),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这个就断要不停的专注,专注你要做的东西,然后坚持去做。不断地积累人脉,打造个人的职场名片。
第四阶段就是职业巅峰期和后期。
网上的调查显示,关于职场人士的危机感,工作1-3年的占36.61%;工作10年以上的占26.29%;4-6年的占22.80%;7-10年的占14.30%。
因此,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工作前3年是生存期,若太多考虑待遇、快速发展等就属于急功近利的心态,36.61%这么高的比例也正好说明了目前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
工作1-10年的以及10年以上的开始急躁属于正常现象。职业发展属于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有个发展方向很重要。因此我建议准备进入职场或者刚进入职场的人一定要花些时间做个职业规划,毕竟工作要40年左右,用一个星期来想这个问题十分有必要。
一旦找到自己特爱的,有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的职业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了好的业绩就会被发现和认可,就会有更多的职业给予和满足感。
在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职业安全感和社会价值标尺。首先坚持自己的价值排序,搞清楚自己想要的价值观。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是学酒店与会展管理的,在实习和工作中发现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受到客人和同事们的认可,喜欢帮助到顾客,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感觉。于是想到应该去从事企业咨询、HR或者职业规划师。我对于他的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只要用力追,能追上你爱的职业的。
其次就是破除职业安全感。每个人的安全区域都会存在,而且安全区域旁有个延展区,延展区旁边有个恐慌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安全区、延展区和恐慌区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三个阶段。
安全区使我们熟悉的,得心应手。延展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鲜的事物。恐慌区,在这个区域人会感到忧虑和恐惧,比如从事一些很有挑战的事情,如极限运动,对于某些人公众演讲也算。
如果要突破个人的安全区域,则需要从安全区域跳到延展区,甚至再到恐慌区。这种改变就是要求一个人改变习惯,逃离安全区、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形成新的安全区。并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
比如我在刚入大学时很怕对这公众讲话,记得大学的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的时候差点将个人信息都介绍错了,因为太紧张和恐慌。因为不选择公众讲话就是我当时的安全区,但慢慢地接触很多人,参加很多校园工作,有时候自己不得不当着公众讲话,这个时候开始需要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然后一直持续的紧张、痛苦、难受……随着尝试的多了,自己也会学习一些技巧,也会精心的准备,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小进步,也会得到一定的肯定,慢慢也就更加自信了!
此后,当然我的安全区域扩大了,即以后在公众面前讲话也会是一种享受了,比如我现在很喜欢讲课,和学生分享。因此,自己能体会到要突破自己的安全区才能获得更多的改变和成长。突破安全区就必须做一些小小的冒险和尝试,不断地积累自信和势力,最后安全区域就越来越大。
最后,就是多关注事情的过程而非只是结果,慢慢就会减少急功近利心态。一旦有了“能想到的预期和及结果”的模式,这样的人就会陷入害怕和恐惧的境地。同时对自己的付出表示不值,因此会不那么努力,结果更加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要求,于是更加怀疑自己的付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的心态。所以不要过分预测和看重结果,看的越清晰,越没有价值!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投入的过程,更是获得结果的这个过程。
对于刚入职的90应届毕业生,有何职场建议?
90后的毕业生慢慢开始进入职场了,其实社会喜欢给他们贴标签,然而他们就是和60、70、80一样的一代人而已。只是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一些,独生子女多一些,获得信息更快更多。他们表现的更个性一些,更有自己想法一些,不太拘泥于传统束缚。其实这些对于职业发展反而是优点。
对于90后应届毕业生来说,职业发展要多考虑这几点:
1、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尺。妥协一时容易,一世就难啊!
2、学会专注和勤奋,专注与自己的目标,抵制外界的诱惑,多和自己的昨天比较,这就是进步。
3、学会团队协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资料:鲍金勇新浪博客)
来源:心灵咖啡网编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