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坍塌 中共死而未僵(组图)

作者:任重道 发表:2024-06-14 22: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6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财政作为“钱袋子”对中共和其领导人习近平来说都很重要
财政作为“钱袋子”对中共和其领导人习近平来说都很重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财政作为“钱袋子”对中共和其领导人习近平来说都很重要,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无论对外炫耀武力和扩展其国际影响力,还是对内“维稳”和保基层运转来说,资金都是多多益善。然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员们听的最多和说的最多的一个词:“紧日子”。特别是今年“两会”之后,各地政府响应总理李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纷纷提出具体措施。这表明,财政出了问题。

日前,原民生证券副总裁,中国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发帖警告,基层财政几近崩溃,引发舆论热议。

管清友是在当地时间6月10日中午12时12分发出了“基层财政几近崩溃”的警告;稍后,他又在下午5时30分发帖呼吁:“一定要关注民生,兜住民生底线。”

基层财政几近崩溃
管清友称基层财政几近崩溃。(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引发舆论热议的原因,一个是在中国大陆舆论空间日益狭窄的情况下,这样令中共不悦的信息发布出来了。二是作为经济学家,应该是做了一番调查的,发布出来的信息有一定可信度,那么看起来就令人触目惊心。

不过,笔者认为,“基层财政坍塌”,这样的描述更为准确,因为县域财政与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中共权力金字塔已坍塌。中国经济也堪忧,各行各业都觉的情况不妙,赚钱越来越难,企业和家庭都负担很重的债务。

所以,中国大陆现在的状况:中共死而未僵,经济崩而不溃。

以史为鉴知兴衰

近日读明史,明朝的灭亡因素很多,抛开“气数已尽”的观点,笔者认为,明朝灭亡一个主因是财政不行了--没钱。不是没有收入(粮棉等),是没钱,没有白银。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登基之初内忧外患,关外后金(清朝前身)军队连年滋扰、进攻,西北地区连年灾荒,应对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

以驻守山海关-宁远防线的关宁铁骑来说,这相当于是明朝的特种部队,每人都有两匹马(轮流换骑),武器装备最为精良,薪资和福利待遇最高,这都是靠“钞能力”推动的。并且,当时所有当兵的都是为了赏银,按照砍下敌兵人头数量领银子。想想那场面,士兵争抢人头,然后打包到财务部门报账算钱.....

崇祯帝是个很勤劳的皇帝,每天工作14-16小时,几乎天天工作。比现在中国大陆的996工作制(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下的打工人还要拼命。也不出去旅游(明武宗朱厚照特别喜欢往皇宫外面跑),也不搞木工等副业(明熹宗朱由校、木工皇帝)。生活也很俭朴,身上的衣服也有不少补丁,还是妻子给修补的衣服,因为确实没钱。再加上下面的大臣不是在贪污就是在内斗,国库空虚难以为继。于是,明朝灭亡了。

中共党魁毛泽东也穿有补丁的衣服,但只是为了穿着舒服、表演给外人看。一件衣服73个补丁,每一个补丁都是派专车专人护送往在上海的老周庆祥或吴兴杨缝补,因为这些缝补师傅的手艺都很精湛。补丁的成本都比买新衣服的价钱还高,这是穷奢极侈的另类表现。

能走出历史、超越历史才是以史为鉴,而中共则是在吸取负面教训。就好像一些官员看到一个贪官被抓之后,不是反思如何廉洁勤政,而是思考如何不露马脚的贪腐,避免落马。而中共吸取了数千年来中外历史的负面教训,为保住这艘破烂不堪的破船开启新一百年的航程而煞费苦心。

中共吸取负面教训保财政

在疫情最严重的三年中,中共借疫情封控为名进行了一场大型驯服演练,以“清零”为政策,把数亿人关在家里、用科技手段监控民众。最后还要热烈的宣传抗疫的“胜利”,中共拥有的生杀大权让民众颤抖着屈服:把人的腿打折后,再给人一副拐杖,并告知“没有我,你都无法走路,你应该感谢我”。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中,各国政府动用大量财政资金,都拿出真金白银救助企业和百姓。而中共在历史的负面教训中学习到的却是如何控制住百姓,不能让百姓舒服,否则就得自己难受。

不过中共或许想不到的是,经过三年“清零”,重创了经济、清空了财政,期间为了补充“钱袋子”,接连打击科技和互联网公司、民营企业,并且开出巨额罚单,但对于千疮百孔的财政与金融体系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中国经济现在面临教科书般的危机,开启第三个任期的习近平,无异于坐在了火山口上。

在财政不足的情况下,中共又想出花招儿寅吃卯粮--从今年5月17日开始分批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最长期限为50年。从整个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来看,国债发行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和50年,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目前尚未公开具体每次发行金额,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发行时间分布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据悉,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个人和机构都能买,购买渠道也比较多,银行柜台、线上平台和证券市场都可以,而且还可以流通和转让。中共以此来为自身供血。

中共权力底座已坍塌 县域财政与经济危机

近些年受经济下滑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基层政府财政空前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财政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官媒中国人大网披露的信息,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中央财政每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保障范围包括国家制定的工资政策、民生政策,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地方津贴补贴等。其中,前两项的保障标准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后两项的保障标准依据各地区财力状况分省核定。在此基础上,测算确定全国各县的基本财力保障需求,并与各县的同口径财政支出相比较,核定支出缺口。

在中央政府将财权上收后,诸多的事务交给地方政府来做。在这一点上,地方官员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和民间的抱怨,被双面“烘烤”。并且,中央政府为了控制地方政府,用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方式,施舍资金给地方。哪里表现的乖一些,资金就多给点儿。

根据中国财政部公开的2024年中央财政预算,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预算数为4462亿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8.6%,这一增速明显高于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平均增速(4.1%),再加上今年用于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能力的约2.6万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保持较快增长,支持基层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工作。

中国经济连年下滑,在2018年7月30日,中共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

2020年4月17日,中共政治局会议又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而在2022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六稳”和“六保”变成了“三稳”和“三保”:“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在这些顶级的决策会议上表述里可以明显的看到财政捉襟见肘,财政危机已经爆发。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