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是一句农村俗语。瓦松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房屋从外形上也能反映出主人的生活状况。在以前盖房子的时候,人们总会把房脊的两端做成野兽状,被称为“屋脊兽”。当然屋脊兽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家的屋脊兽都是闭着口的,只有做官的家里,才可以把屋脊兽做成张口状,其用意就是指以前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话语权,所以只能闭着口。
因此人们通过观察房子就能看出主人家的地位,也能看出主人家的兴衰。有句农村俗语叫做:“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瓦松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瓦松在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家兴出恶犬”
狗很通人性,会看主人的脸色。(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恶犬也就是恶狗,以前的狗主要是用来看家护院,而普通老百姓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去养狗,再加上普通人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根本不需要养狗来看家护院,所以只有大户人家才会养狗的。
大家都知道,狗是很聪明的动物,特别会看脸色行事,就像家里有亲戚来了,只要主人答应一声,狗就不会去咬了,而以前的大户人家不仅会养狗,还会养着很多家丁,这些家丁几乎比主人还凶,狗一般都是这些家丁来喂养的,家丁仗着主人的威风作威作福,狗也就会仗着家丁的威风,疯狂乱叫,所谓狗仗人势就是这个意思。
就算普通人家里有狗,但普通老百姓平时总是唯唯诺诺,什么事都会选择明哲保身,退一步海阔天空。时间长了,家里的狗也就摸清了主人的脾气,也就变得温顺了。所以“家兴出恶犬”大多都是因为家里的人很凶恶,穷人家也没有恶的资本,自然就温顺了。
“家败生瓦松”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瓦松与家庭兴衰联系在一起。(图片来源:网络)
瓦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被视为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有些地区每年一度的瓦松节是当地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会用特殊食材制作美食,并举行各种传统艺术表演,如舞蹈和音乐等。
唐朝诗人李晔诗《尚书都堂瓦松》:“华省秘仙踪,高堂露瓦松。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天然斯所寄,地势太无从。接栋临双阙,连甍近九重。宁知深涧底,霜雪岁兼封”。
诗人通过瓦松带来的古朴幽美意境,寄讬自己想寄居高位处庙堂之上,实现理想抱负的想法。
而郑谷的《菊》却云:“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对瓦松的位置表示出不屑不羡。
原来,瓦松之所以叫瓦松,就因为它长在黑漆漆的屋瓦上,又形似松塔,因此而得名。8月,正是瓦松快速生长的季节。作为一种两年生的植物,第一年它只长叶,这时候的瓦松,因为低矮,很难让人发现它们。到了第二年,松塔长出来了,瓦松就显眼了,这也是它最美丽的时期。当然,这也是瓦松最辉煌的时期,当它们长成松塔,意味着即将开花结籽,随后生命枯萎。瓦松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即喜欢贫瘠的环境,这也是它们能在屋瓦上生存的原因。屋瓦上些许的泥土,就能满足它的生长。加上它“多肉”的枝叶,本身就储存超多的水分,因此也不需要能储水的环境。
此外,瓦松还被用作药材,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但因其有小毒,使用时需谨慎。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瓦松与家庭兴衰联系在一起。“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通过观察房顶上是否有瓦松来判断家庭是否勤劳或家境是否殷实。
在农村,由于瓦松耐旱、形状像小金字塔一样,一般生长在比较老的房子屋顶或瓦片之间的缝隙中。但是农村人却比较讨厌这种植物,因为房顶上一旦长出瓦松,就需要赶紧清理掉,要不然时间长了,瓦片中间的缝隙就会变大,到了雨季,雨水就会渗进瓦片下面的泥土里,而泥土下面是紧挨着木板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木板腐烂,房顶上就会出现破洞。
如果雨水渗进去比较多的话,还可能导致椽子和檩条腐烂断掉,最终还会导致整个房顶塌下来。在农村很多塌掉的房子,都是房顶的木料腐烂后,房顶先塌下来的,没有了房顶遮挡雨水,四周的墙壁最终也会塌掉。
所以村里人每年都会爬上屋顶清理野草,其中就包括瓦松,如果房顶上长满瓦松却没人清理,就说明这家无人居住,或者只有老人居住,没有能力上房清理瓦松,也就意味着房子离塌掉也不远了。所以才有了“家败生瓦松”的说法。
“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这句话只是以前人通过表象来判断主人家的一种形式,当然还有很多种方法,这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