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牌的過分關注會讓我們「漏」掉什麼?

發表:2004-08-20 17: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時下,有太多市民早晨睜眼後第一句問的就是:幾塊(金牌)了?前所未有的好開局,10枚金牌刺激著對更多金牌的渴望。但在雅典,曾是奪冠熱門的趙穎慧有另番感受。比賽前,她的教練對媒體說:「放過她吧!」比賽後,媒體們不約而同放過她,去追逐冠軍杜麗。同時,林丹的教練也感嘆:「比賽前大家對林丹奪金的期望太高,他被壓力打敗了……」

人們為金牌歡欣鼓舞,未能奪金則讓人失落甚至憤怒。奧運新聞被簡化成獎牌榜的更新,金牌,似乎成了奧林匹克的全部。

針對這一現象,《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了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孫葆麗教授,她也是北京申奧報告撰寫人之一。

《國際先驅導報》:中國隊許多奪金熱門隊員都有失常表現。尤其是男子體操男團和男子3米雙人跳板。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孫葆麗:有許多原因。但我覺得現在許多觀眾看奧運會,不是在觀賞競技,而是金牌競猜。唯有拿到金牌,才能實現參賽意義,社會輿論也是這樣。民眾的期待給運動員們造成競賽之外的巨大壓力,奧運要求的是身心協調發展,這一壓力不符奧運要求。

《國際先驅導報》:羅雪娟獲得冠軍喜極而泣時,澳大利亞錯失金牌的姑娘臉上卻也掛著興奮笑容,對此你怎麼看?

孫葆麗:冠軍的畫面最容易捕捉,大家也最喜歡。但這種表情不專屬於冠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中,許多人一開始就知道無法拿到任何東西,但他們依然很開心。能夠參加奧運會,就是終生榮耀。這就是參與精神。那個澳大利亞姑娘就在印證這一點。在奧運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令人感動畫面。在一屆奧運會上,一位來自南非的馬拉松選手剛起跑就扭傷了膝蓋,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必須接受治療。但是他說,我來這裡不是聽發令槍的,也不是搭順風車的,我的目標就是完成比賽。整個比賽他用了四個多小時。當到達終點時他發現,觀眾和攝影機都等在那裡,記錄下了這樣一個震懾人心的瞬間。這個選手的成績並不重要,但他的名字刻在奧林匹克歷史上,讓人們明白,「重在參與」並不是對失利者的安慰,而是運動員身體力行的座右銘。

《國際先驅導報》:對金牌的過分關注會讓我們「漏」掉什麼?

孫葆麗:未得金牌或者獎牌的隊員,他們付出的努力絲毫不遜於金牌得主,這點會被忽略。即使對冠軍本身,我們也只關心他(她)奪冠後的心情,以及周圍人的反應,而忽視了其奮鬥過程。

《國際先驅導報》:那麼金牌對整個民族的意義不大嗎?

孫葆麗:意義當然很重要,金牌數量體現了我國體育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所以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很容易產生「金牌情結」。但就奧運會本身而言,金牌不是一切。奧運會是手段,用來促進人類身心和諧發展。升國旗、奏國歌這些強化民族情感的儀式,主要是為了提高奧運會的影響力。畢竟,「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是對所有運動員提出的。因此,不該盲目為金牌賦予過多的意義。

《國際先驅導報》:對「奧運文化」,你是怎樣定義的?

孫葆麗:奧運文化最重要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要求對人的關懷和理解。希臘並不是體育強國,但是雅典人給我們展示了「奧運回到故土」這樣一個人文主題。他們很好詮釋了「友好、和平、團結」的意義。開幕式上,他們為每個代表團歡呼,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拉克。開幕式中,伊拉克代表團入場時,整個體育場的歡呼聲最為響亮。北京也提出了「人文奧運」的口號,我覺得雅典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

《國際先驅導報》:除了「金牌情結」,國內對奧運的理解還有那些不足?

孫葆麗:我國回到奧運大家庭只有20多年,相對於現代奧運會100多年歷史來說算是新人。媒體還不能透徹理解奧運文化,所以對奧運的報導和宣傳上,往往更重視結果而忽視奧運的人文精神。我相信,大家在深刻理解奧運精神後,會給運動員送去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自己也會獲得更多的歡樂。(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