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中,充滿了許多古人的智慧,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處處都在教導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為人處世。以下就節錄幾則至理名言,與讀者一同分享。
1、(在邪惡統治下)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項羽本紀》
俎,切菜用的砧板。這句話比喻在邪惡統治下,自己處在任人宰割的不利地位,應遠離之。
2、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用人的外貌千差萬別,來說明人的內心世界,也各不相同。
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知北遊》
白駒,白色的馬,或謂陽光。隙,孔,裂縫。忽,快的樣子。莊子認為人生的短暫就像駿馬或陽光從窄窄的縫隙掠過,不過是一瞬間罷了。
4、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
孰,誰,哪一個。所,處所、地方。得死所,得到合適的死處,謂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明亡後,夏完淳組織義軍抗清,因被捕入獄。慷慨赴義時,年僅十七。此句意為:人生哪個不死,可貴的是死得有價值。
5.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孟子•離婁上》
這幾句是說,個人之受辱沒、家庭之遭毀壞、邦國之被侵伐,都是由於本身已先有自棄自毀的行為,然後才招來外人的侵犯。
6、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孟子認為一個人沒有選擇是不行的,必須有所不為(不幹壞事),而後才能有所為。
7、人有有之,而恥言之者;有有之,而樂言之者;有無之,而工言之者;有無之,而不言似有之者
(唐)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
有之:指有真才實學。這句話勾畫了對自身所有採取不同態度的四種類型的人,體現了作者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觀察力。
8、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論衡•書解》
工,擅長。此句言人無完人,技有長短。意為每個人有他的優點,必有他的缺點,有他擅長的方面,必有他笨拙的方面。
9、人有學為鳥言者,其音則鳥也,而性則人也。鳥有學為人富者,其音則人也,而性則鳥也。此可以定人與鳥之衡哉
(明)徐渭《葉子肅詩序》
衡,標準。徐渭論詩尚變易創新,而反對襲古不化。此句比喻摩仿古人,剽竊聲韻字句,溺於形式主義。意為人學鳥語,那聲音是鳥的,而性情還是人的;鳥學人語,那聲音像人的,而性情卻是鳥的。這可以作為區別人和鳥的標準。
10、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
《列子•說特》
這句話說明人應講道義,否則,只懂得吃吃喝喝,就同雞狗一類的動物沒有區別了。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可,肯定。孔子認為作為一個人不講信譽,那就不知道怎樣肯定他了。「不知其可」,是以否定形式強調「知其不可」。
12、人而不學,雖無憂,如禽何
《法言•學行》
而,如果。此言人貴於學,學而後成人。意為人如果不學習,雖然無憂無慮,和禽獸有什麼不同呢?
13、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為能,不能為不能,明為明,不明為不明,乃真明也
(宋)陸九淵《與曹立之書》
這幾句是講:人的能力和聰明,都是有限的,如果對這有限的現實有著客觀、正確的認識,就可以說是真明智了。
14、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晉)王嘉《拾遺記》
行屍走肉,能走動的屍體與會行走無靈魂的軀殼。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用處的人。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人生的意義在於努力學習,有所作為,留下不朽的精神財富,否則,不學無術,吃喝一生,雖活猶死。成語「行屍走肉」,即出自此。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